所以在抗战期间,日本侵略军掌握了绝大部分国共两军重要将领的资料。
王江既然是山地作战专家,讲授的自然是山地作战的战术。
刘钧根据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红军在第三次至第五次反围剿作战中,国民党军战术上的不断改进,让红军取胜的难度不断加大。
1933年12月,国民党军在一份命令中,要求部队搜索行进中应走“棱型路线”
,即向前进方向之山顶跃进,而沿棱线红军则无法埋伏,即使埋伏在山麓或山腹,也无法作为。
综合了这些信息,刘钧对黄伯皎下一步的战法已经推测了大概。
敌军一个连,押着1oo个民工,挑着担子,将一袋袋的水泥砂石运上了山头。
其他地方也是如此。
一个星期后,三个在山头用钢筋水泥建好的碉堡完工,一个装备了轻机枪的作战排立即入驻,建碉堡的位置很刁钻,居高临下,扼守住入山的关口。
黄伯皎非常高兴,他的计划看来一步步地实现。
三个碉堡的建成,证实了刘钧的观察是对的。
黄伯皎的所谓新战术,在第五次围剿红军时使用过,称为“堡垒战术”
,后来红军被迫战略转移。现在就是在游击队营地的各个山头建立碉堡,形成一个碉堡群,逐渐将游击队的营地包围起来。
包括公路桥两边,也建了两个三层高的碉堡,安装了探照灯,日夜守护。
敌人的这几个碉堡建成之后,游击队进出山中就受到严重影响。
魏政委为此事愁死了。
而刘钧好像没事一样,整天在营区转悠,这天,他又来到卫生队,看望了这次防御战中受伤的战士。
李玉梅由于经常参与抢救轻重伤员,她的医术越来越高,包括一些手术,她也能独自一人承担:取弹片、缝合包括正骨等自然不在话下。
工多手熟,熟能生巧!
刘钧站在门口,静静看着玉梅带着护士给伤员换药。
换完药,玉梅抬头,看到正在门口的刘钧,连忙把手里的活交给旁边的医生和护士。
“刘同志,你又过来了?”
“是呀,很久没来卫生队了,现在搬来这里,习惯吗?”
“这个地方太好了,冬暖夏凉的,又安全,飞机炸不到,炮弹打不着。”
“这次战斗,一共有多少伤员?”
“这几天一共送来了一百多名伤员,其中重伤员有35个,有3个伤势太重,救不过来,昨晚牺牲了;其他的伤员经过抢救,大部分治疗休养一段时间可以康复,有9个可能会有残疾。”
玉梅对情况非常熟悉,刘钧满意地点了点头。
“现在卫生队的药品还够吗?”
“还是充足的,刘同志,你对红军的功劳太大了,我们不知道如何感谢你!”
玉梅是知道刘钧的秘密的,卫生队的同事都经常问玉梅,为什么刘钧能够提供那么多市场难以买到的药品和医疗器械。
玉梅按照刘钧教她的说法,说是买的。
“不用客气,这都是应该的!”
“对啦,刘同志,听说你们打下了敌人的三架飞机是吗?”
“是呀,大家高兴吗?”
“太高兴了,很多伤员听说敌人的飞机被打掉了,个个都高兴得跳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