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名弟子只能照办。
“那轴承方面,主公有什么好的见解?”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拿笔来!”
黄江从亲卫手中接过一根毛笔:“我记得在一本木匠集里见过这样一种东西。”
蒲元也不去追究到底是哪本书,之前他真去找过,结果是没找到。
这次他也学聪明了,只是认真看着黄江在图纸上画了两个间隔很近的圈圈,然后中间包裹着几颗圆珠。
黄江简单解释了一遍,一行众人惊叹。
一名弟子站出来说道:“这种设计,某也曾在一本书上见过,只是主公的设计更为精妙,用铁珠代替了原本的圆木。”
“哦,你叫什么名字?”
黄江十分有兴趣看向他。
“鲁玉,祖上皆为木匠。”
“不错,原来是鲁班公的后人,失敬。”
“先祖之技巧,传到我这辈,已仅存不多。”
鲁玉摇了摇头。
“那实在太可惜了,现存的技术,还望尔等能发扬光大,莫埋没祖先的智慧。”
“喏!”
一行人一齐拱手。
“只是,主公,这圆木易做,这铁珠不好弄啊。”
蒲元想了下,要将一个铁块打磨成一个球状也不是做不到,但要实现批量生产,实属不易。
“不好弄就慢慢弄,先弄个简易的成品出来,遇到问题就解决问题,而不是让我这个外行来告诉你们该怎么做,一次达不到的地方,就重复多次,总能达到。”
蒲元一愣,这段话,黄江看似批评,实则已经告诉他一些事情,重复做,这说的不就是淬火吗,多次淬火提升硬度。
黄江要是知道,估计得问候他了。
“我们时间紧,任务重,主公能否给点提示。”
“搞个模具不会么,这么简单的事情,还用我来教你?”
之前他们要实现这种技术,都是靠先进的设备,要么是冲压打磨,要么是快速吹摩,但不适用于现在。
冶炼技术能达到现在这种程度,已经达到了唐朝时期的水平了,已实属不易。
有他这个物理学大拿在,按道理还能再推动至少两百年。
但拔苗助长,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科技的发展,从来都不是一个人能够改变的。
……
一路上,黄江也没少点评,听得蒲元豁然开朗,恨不得把黄江留在这里吃住。
“都记下来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