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爱上中文>1901铁血中华 > 第八十四章 三方微妙的关系(第1页)

第八十四章 三方微妙的关系(第1页)

“请亲爸爸指点。”

慈禧都已经将话说到这个份上了,光绪也不嘴硬了。

“皇上要记住,李鸿章虽然最近跋扈了些,但是对我大清还是忠心的,倒是他身边那个王启文对我大清心怀不满。

对日之战前就在各地上蹿下跳,这段时间的事情十有八九就是他搞起来的。”

“那亲爸爸的意思是将王启文和北洋区别开来收拾?”

光绪好像回过点味道来了。

“一个少年人而已,还用不着朝廷大动干戈,再说了,王家与李鸿章关系匪浅,李鸿章怎么可能眼睁睁的看着王启文被朝廷拿捏?

王启文所仰仗的不过是其父留给他的军官团,这些人都受过洋人的训练,所带之军也着实是精锐,若是没了这一支军队,王启文又哪里来的实力影响到北洋?

皇帝应该将他手中的队伍拆开来,降低王启文在北洋中的话语权,那时候他也不过是个普通的富家公子罢了。”

“那李鸿章就会这样眼睁睁的看着?”

光绪对此有些不确定,实际上他对于北洋内部的关系了解的确实没有慈禧深刻。

“少年人心性不定,容易意气用事,手握几十万精锐早晚会给北洋惹来大祸的,这一点李鸿章定是一清二楚的。

朝廷帮衬他一把,让李鸿章有机会慢慢握住这支精锐又让他不必担心背负骂名,这个老狐狸怎么可能不答应?说不定他早就这么干了。”

“可这样一来这6师仍是北洋的队伍,若是不尽快拆散,让其他封疆大吏有借口洋人威胁扩军该如何?北洋近期举动定是让刘坤一等人有了别的心思。”

“皇上怕什么?当年跋扈的淮军朝廷都能裁撤下来,这北洋怎么就裁撤不下来?再说了,要是刘坤一等人也扩军就好了,制衡制衡,实力相近才能制衡。

更何况,除了汉臣,我们满人也是要掌军的!损失的队伍要重新补回来。”

慈禧觉得光绪在这件事上有些过于迟钝了,军队掌握在王启文这样的年轻人手中才会出乱子,因为王启文年轻,若是他掌军遇到朝廷分权裁撤,怒火上头后朝廷肯定别想轻松过这一关。

甚至最后可能会引兵乱,给满清以重创。

而李鸿章则不同,因为他足够成熟,而从裁撤淮军一事来看也足够忠心,是朝廷这个体制内的既得利益者,朝廷有很大把握复制裁撤淮军的手段。

更何况,慈禧还有别的手段,江南,直隶,川蜀等地的工厂以及那些投资的商人她可是盯了许久了,作为中枢的实际掌权人,她很明白所谓督抚联盟的脆弱。

等过一阵子将督抚联盟拆散再将这些北洋好不容易聚起来的财源挨个拿下,这不仅能用钱拿捏住北洋也能够给自己筹集足够的银子,但这暂时不能说。

不过就算慈禧不说,光绪作为一个皇帝对这一点还是有些了解的,他知道养军要有银子,而裁军最好也是在银子上做文章。

但光绪同样没有声张,也没有追问满人掌军该找谁,此次在战场上与日本人开过片的满人将领主要就是荣禄和依克唐阿。

荣禄不用说,拉胯的表现让朝廷的脸面都快丢尽了,只剩下一个依克唐阿,虽然部队被日本人全歼,但表现要比荣禄好得多,至少没有逃跑。

但是依克唐阿是后党的人,慈禧说满人掌军的话十有八九是要将依克唐阿推到盛京将军的位子上,作为一个皇帝,他在对日战争后越来越不能忍受慈禧分享他的权力。

帝党和后党愈激烈的争斗就是很好的一个体现。

此刻在光绪的心中,北洋是个对手,慈禧同样是个对手,在能力所及的范围之内,他会尽力让双方都不好受的。

现在三方复杂的关系让未来出现了许多的可能性,这也是王启文能够利用的一点。

…………………………

天津,直隶总督府外,

李鸿章此时正与王启文以及一众幕僚告辞,今天是他入京与朝廷讨价还价的日子,在离开前他做了详细的安排。

他最为信任的幕僚周馥将承担起大部分工作,李鸿章授予了他相当的权力,等于将北洋暂时托付给了周馥,马建忠盛怀宣等人也做了相应的安排。

一旁的王启文看着李鸿章给周馥三人交代着他离开这段时间的事务,口水差点留了一地,这三个人可是李鸿章最得力的干将,也是晚清站在最顶尖的那一批人才。

王启文若是能够得到其中任何一个人的帮助,他的计划实施起来就会方便许多,但很可惜,这些人都是李鸿章最重视的心腹,王启文暂时没能力撬墙角。

等李鸿章和几位心腹交代好后,他又将王启文个叫了过去。

“事国,此次老夫前往京师,你务必要谨慎行事,此次对日大胜,对我北洋并不完全是一件好事,万不可暴露机密之事。”

“晚辈明白。”

王启文对李鸿章深鞠一躬,随后才亲自搀扶着他登上了马车。

“在出前还要如此提醒我,看起来与朝廷的斗争现在就已经开始了。”

看着远去的队伍,王启文知道李鸿章已经嗅到了阴谋的味道,不过这一切都不会影响到他的行动。

在李鸿章离开后,王启文也和马建忠离开了天津前往旅顺,原因无他,日本人派出了6军大臣大山岩和准备担任驻清公使的林董已经到了旅顺,准备与北洋谈一笔生意。

而这笔生意就和北洋扣下的那批重火力有关,俄军在扫清北海道后虽然遇上了日本人的游击战,但是压力到底是减轻了些。

大量的俄军开始在本州岛上登6,日军三个师团在缺乏重火力的情况下付出了一定的代价,日本6军开始感到吃力。

所以在英国人的建议下,日本政府最终决定向东亚除日本外唯一一个有着可观工业能力和大量军火库存的国家求援,购买一些军火。

北洋赚外快的机会来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