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爱上中文>随波逐流之神龙传奇主角 > 二议英雄是如何被抹黑的(第3页)

二议英雄是如何被抹黑的(第3页)

的任何一方,这个战术基本没有成功的可能——只除了唯一的一个特例:奇兵的运用。

现在我们先来看宁锦大战。袁崇焕手中主要是宁锦两城,锦州三万兵,宁远三万五千兵,此外还有宁远后方前屯等小城市驻扎的一万左右兵力。战役开始后,山海关的满桂还率领一万兵赶到宁远听从袁崇焕指派,这就是袁崇焕手里的全部兵力。而后金这里,皇太极的前锋部队二万,主力军团四万,基本上是战役一开始就到达了。到战役后期,皇太极还从后方调来了一队增援兵力,史书没有记载具体的兵力是多少。那么,当赵率教的锦州被围时,袁崇焕手中能调拨援救锦州的顶多是四万兵力(起码总要留五千兵守宁远吧)。对于后金军队来说,不论是被围的锦州三万军队,还是可能增援的最大军队四万人,在局部数量上都绝对居于劣势。再加上明军野战能力对于后金而言的脆弱,如果袁崇焕倾全力救援锦州,那么必然的结局是:被围点打援。因此,袁崇焕的决策是,仅派遣满桂的一万兵力佯攻,略一接触就退(“爪篱山之战”

伤亡仅6o人),将长期围困锦州的疲师吸引到宁远城下,依靠城池火炮之利,终于取得大胜。

然后再来看看松锦大战。第一阶段,祖大寿在锦州内的守军约有三万人,多尔衮屯田义州逐渐增兵,最后总兵力增加到四万,祖大寿逐渐被困守锦州。第二阶段,洪承畴带十三万大军赶到松山,与祖大寿内外夹击对付多尔衮,明军占据绝对优势。在一个多月的时间内,洪承畴没有彻底击溃多尔衮,打通到锦州的道路,实在是一件比较奇怪的事。第三阶段,皇太极带领8万大军赶到救援,此时明军总数稍多于清军。但是由于明军被分割成了两块,因此对于洪承畴驻守杏山的13万大军来说,与皇太极的总体实力只是相当。考虑到明军野战不利,因此洪承畴更加小心谨慎的防守,以至于被清军施施然的挖了三道从锦州直到海边的大沟,隔断了锦州杏山所有明军和后方的联系。这时,皇太极出奇兵了:用阿济格带一支偏师夺取了明军囤积在笔架山的粮草。终于,明军军心大乱,洪承畴决定全军撤回宁远。但是撤退行动开始后,明军各部自行其事,丢弃了统一指挥的明军只能被清兵肆意屠杀。松锦大战的败局就此底定。从皇太极援军赶到,至洪承畴大败,总共不过十二天。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宁锦大战时,袁崇焕无法有效增援赵率教的原因不是地理不佳,而是实力不济。松锦大战前半阶段,洪承畴是完全有绝对实力可以击溃多尔衮的。从《满文老档》记载的多尔衮当时的军报就可以看到,以四万敌十六万的多尔衮是抵挡的多么狼狈。但是过于保守的明军将战事拖延到了皇太极整军来援。皇太极在双方实力相当的情况下,突出奇兵,彻底摧毁了明军的军心,完成了围点打援的经典战例。

第8问、“宁锦大战”

时若非毛帅攻打后金重镇辽阳

——自己去对对《三朝辽事实录》,天启六年的事你能瞎掰到天启七年,不要脸到极点了。

=====================

对此****大佬的回答是:

王在晋在卷十四说:“毛文龙袭辽阳,故旋兵相接,宁锦之围解,文龙与有力焉!”

这就是针对袁大人奏章里:“孰知毛文龙径袭辽阳,旋兵相应,使非毛帅捣虚,锦宁又受敌矣!毛帅虽被创兵折,然数年牵制之功,此为最烈!”

之内容而说的。

如果这个奏章是1626年写的,那请问难道后金在1626年还有一次包围宁远和锦州的“宁锦大战”

吗?“宁锦大战”

难道有两次吗?

很可笑和无理的回答,《三朝辽事实录》里记载的到底是什么时候,是只需一查证就知道的事情,****大佬还要用主观推断来质疑,只能说是强词夺理了。《三朝辽事实录》中,卷十四记录的是“乙丑年正月至八月止”

的事情,即天启五年正月至八月,宁锦大战则是生在天启七年五六月,显然王在晋的这段话与宁锦大战什么关系都没有。袁崇焕的奏折是记录在卷十六,此卷记录的是“丙寅二月至十二月止”

的事,即天启六年二月至十二月。袁崇焕这条奏折的前面是“八月督师尚书王之臣题……”

,再前面一条就是“七月吏部会推兵部尚书冯嘉会王在晋,钦点会推”

。冯嘉会在天启七年四月宁锦大战前就从兵部尚书这个位置上被撤职了!

自孙承宗天启二年守辽开始,明军就逐渐把势力范围往前拓展,天启五年五月孙承宗开始修筑锦州城,且早在一年之前,四年九月的时候,袁崇焕就和马世龙等巡边广宁直到三岔河返回,足以证明锦州早就已经在明军势力范围之内。在宁锦地区生的战斗只有宁锦大战吗?实际上是大小战事始终不断的,去看一下明实录就知道,平均隔三四个月就有战事记载。天启五年比较大规模的就有柳河之败,这也是孙承宗被罢免的直接原因。王在晋说的天启五年的“宁锦之围解”

,当然不能只照字面意思理解成宁远锦州被包围,实际不过是宁锦地区受敌罢了。

****大佬坚持要说袁崇焕这封奏折是天启七年八月上疏的,强行把史书里明确记载的时期改后一年,不过是看中了里面的“锦宁”

二字可以拿来做文章而已——但是这样依然是闹了个天大的笑话,天启七年七月袁崇焕就被排挤辞职了,八月还上什么奏折?

9、没有锦州山海关一样能守,从1622年到1628年其中锦没有几年是驻军的,而且1628年后金还占领了锦州,不过也感觉没有意思,所以自动撤退了,因为锦州是个容易被包围的地方,谁守谁倒霉。

——恩,所以皇太极临死前是老年痴呆了,花了三年多时间,用了全国的军力财力来打下这么个倒霉的地方。

=====================

****大佬再次转移话题,把焦点转移到“围点打援”

松锦大战自崇祯十二年开始,序幕战就是皇太极“倾众犯辽,多载炮火,大攻松山,将欲尽力一举,妄图破克,以摇撼八城”

,战事持续两月,最终以皇太极弃攻收兵结束。此后就是前面说的清兵屯田义州开始逐步围困锦州,直至松山会战洪承畴惨败。接着是清军围城七月,锦、松、杏三城投降,皇太极占据锦州地区,多尔衮开始与宁远的吴三桂拉据战。从崇祯十五年三月松锦会战结束到崇祯十七年三月吴三桂获准撤离宁远,这场宁锦之间的拉据战持续了差不多两年——清兵占了锦州怎么没倒霉?

1o、75o(19*4。8+26*1o+35*1o)*12=12。8万两银万人年

——貌似帮朝鲜打仗,朝鲜不提供钱粮的?还是说这朝鲜提供的钱粮不算军队开支?明朝末年募军额定标准月银一两五钱,帮朝鲜打仗的时候开的工资比这个低了?

====================

对这个问题,****大佬的回答是“明朝的军镇是屯田制,粮食不用朝廷开销,不过明末可不同,北方所有军镇都遭受了旱灾,粮食歉收还要朝廷补给,所以当然财政拮据,这种时候还要狂修堡垒,消耗国力,那当然是是罪大恶极了。”

这是一个极其背离明史常识的可笑回答。因为,明朝的军制从屯田制改为募军制是从戚继光开始的,万历征朝鲜时,这个改制早已完成,派去朝鲜的都是募军。而且,****大佬解释屯田制改为募军制的原因,也实在是令人喷饭。改军制的主要目的就是在抗倭战争中现,屯田军的训练和战意都不足。募军制试行就是戚继光抗倭的浙江,浙江怎么会因为粮食歉收,才不得不改屯田为募军呢?另外,越分析越现****大佬笑话闹的大。按照****大佬的说法,募军制和屯田制的区别是粮食是否由朝廷补给——狂喷!募军制比屯田制费钱多了,屯田军根本不用这么多饷银,募军却是除了饷银,还要军粮的。

11、7。1万(关、宁、锦),8oo7。1=112。6万两银万人年

——万历援朝的数字我不清楚你怎么糊弄出来的,这个逃不过我的法眼。你7。1的出处是“关外”

七万一千,还有“关内”

四万多指的就是山海关,结果你大言不惭还弄了个(关、宁、锦)。明明只是宁锦两城的兵力,你算成了包括山海关的兵力,蒙人有术。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