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十四旗帜鲜明参与夺嫡,这对同母兄弟已是政敌,所以最后的铁帽子王落在十三头上,
胤禩并不答话,毙鹰事件尚未生,不知内情,但显然对自己影响深远,甚至由此一蹶不振。但在后人猜测中,竟然老爷子嫌疑最大。
胤禟随即高声道:“十二果然心胸宽广,不愧是苏麻喇姑教养的。”
老四把他爵位削了,家产夺了,还尽心尽力帮人办丧事,可不是大度么。
专业能力饱受肯定的胤祹不为所动,你们爱怎么争怎么争,爱怎么抢怎抢,他只管好好活。
康熙和众阿哥大臣们,终于知道为何后世评价雍正真性情了。
这样的个性,皇帝堆里独一份。以至于乾隆看起来正常无比,莫名的熟悉感。
后宫中则在讨论德妃的偏心眼,先前迷迷糊糊还在猜测,太子被废后,哪个阿哥是未来的雍正皇帝。
后来渐渐清晰,原来是四阿哥胤禛。
现在才知道母子两闹翻了,为了十四阿哥,德妃连太后都不愿意做。凌晨三点请安,若母子两相见,岂不是两点就要起床梳妆。
看来是真的感情不谐,不能有违孝道,但又不想授人以柄,才有了这么奇怪的请安时间。
竟还有点郑庄公与其母,不到黄泉不相见的意味。
哎呦,那说“杀了你儿子”
,以及死去的两个弟弟里,是不是就有十四?
更多的人则在讨论,畅春园里生了何事,大阿哥和太子做了什么,才会触怒皇帝,将两个儿子圈禁。
隆科多年羹尧看着挺正常的,到底做了什么,才能在雍正的辩白上占了一页,被称之为恶心人……
看起来都是无关紧要的八卦,但不讨论这些,难道讨论,怎么抄家、怎么反贪、怎么追偿……
生怕皇帝想不起他们这群贪官污吏,用他们填补国库亏空吗?
至于乾隆:怎么能说蠢呢,只是皇阿玛高估了庶民的分辨能力。
糊糊:“这么一盘点,似乎宋明清官员贪腐现象格外严重,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实则不然。
人心本就贪婪,不存在谁比谁高尚的可能。古代是人治,皇帝和制度管得严管得住,吏治就清明,皇帝昏庸制度破坏,吏治就贪腐。
譬如乾隆前期有雍正留下的底子,吏治就清明,但越往后,皇帝爱享受,官员也跟着懈怠,就养出和珅这个独一份的大贪官。
倒不是前代朝廷官员就更清廉,比如宋之前,选官主要有几种方式,察举制、征辟制、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
这么选出来的官,都是什么人呢?绝大部分是士族,哪怕寒门,也是祖上阔过,寒的只是社会地位,而非经济情况。
尤其汉魏晋时期,士族几乎是自带干粮给皇帝打工。官员一样贪,只不过他们贪来的钱,拿来建立坞堡,招揽流民,训练私兵……
等到哪里有起义不太平,皇帝一声令下,带着自家的军队去平叛。得来的高官厚禄,再重复以上流程。
如果皇权不稳,就演变成三国、南北朝、五代十国……
宋朝完善科举取士,做官的人换成薄有家资的地主家庭子弟。哪怕贪污,得来的钱又能干什么?
修建园林、纵情声色……他们的终点,只不过是唐之前,士族官员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