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司籍把阿雪带到一处布置的如同学堂一般的屋子里。
这是平日里用来给妃嫔们讲论经史的地方。
底下,司籍司的几位女官都已经坐在了座位上,好奇地盯着阿雪瞧。
“开始讲吧。不用顾及我们。”
郑司籍也不同她们寒暄,随意拉了张椅子坐下,捧着一杯热茶,慢慢地呷了一口。
她身后坐着的几位女官相互交换眼神。
最前面的桌案上摆着几本有关裕太后的书,都是从藏书阁借出来的,里面还有那本《裕太后手札》。
看来这场考核是一早就安排好的。
阿雪定了定心神,抽出最为熟悉的《裕太后手札》,翻了几页。
目光定住。
“选好了就别磨磨唧唧的,”
郑司籍放下茶盏,有些不耐烦,“先说,你打算讲哪一段?”
“回大人的话,是有关裕太后扩大科举取士范围、允许商人之子参加科举这一段。”
“怎么选这一段……”
底下有些骚动。
郑司籍回头冷冷看了她们一眼,屋内才又重新恢复安静。
阿雪清了清嗓子:“裕安一年,太后颁《取士令》,允许商户之子参加科举……朝中所纳贤才无数。”
她刚一念完,底下就有人站起来。
“那你可知道民间状况如何?”
说话的是一个胸前挂着叆叇的女子。
其貌不扬,眼神锐利。
便是司籍司的另一名典籍,姓金,闺名时君。
阿雪答道:“民间商队兴盛一时,尤其是江南一带更是出现了‘洋淳’‘千常’两支船队,把三彩国的丝绸、瓷器远销双鱼国,但……”
阿雪还没说完,金典籍便打断她,问:“那中原一带呢?”
后面有人抢在阿雪前头道:“那里农户人数骤减,全去经商了,年末的时候收成不足,导致粮价暴涨,穷苦人家根本买不起粮,”
说着,又笑,“明典籍,这一段你不会不知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