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一十)
就在强农家乐生意持续红火如火如荼的时候,作为带头人的强却打起了另外一个“盘算”
:两条腿走路,再成立一家专门负责全村土地经营的集约经营公司!
强是这样想的:农家乐经营得再好,毕竟体量有限,而且没有扩大经营的可能性,因为二桥只有一座,短时间内滨江政府也不可能再建造一座新桥,从而就没有了复制农家乐公司成功的机会。而与此同时,几乎都是洗脚上田来农家乐公司上班的广大村民们,无不心挂两头,一边按部就班地在农家乐上着班,一边还要担心着自己仅剩的三亩五分田地,时不时还要偷空去“收拾”
一番,遇收割季节还不得不请个三五天的长假来对付。
饶是这样,“脚踏两只船”
的村民纷纷地将自己的田地种得不成样子,从而在周边的十里八乡落得个“庄稼地出身的庄稼人连个庄稼都种不好了”
的笑柄。
而强之所以想要成立强集约经营公司,并不完全是为了广大村民的脸面而已,他考虑的是除农家乐公司之外的另外一种以田地为主的生产经营模式作为公司持续展的又一支撑。这样做有几个好处:一则是长期以来,滨江村的广大村民们一直靠着“农家乐”
在维持着自己的主要生计,偷空种个庄稼实属无奈之举啊。一个庄稼人难道让种了一辈子的田地就这么空着?其实照目前这样子的,可能庄稼种了也没什么收获的,因为广大村民们的主要心思还是在农家乐公司上,也就是说,目前滨江村的经济还是靠着农家乐公司这一条腿在走路的,万一农家乐公司经营不善或国家政策有什么变动,岂不是让全村的人又回到了“解放前”
?,所以“必须尽快再长一条腿,就像人一样,只有两条腿走路,才更稳当”
一直是强的心头大事;二则滨江村的老老少少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经常有人为了上一点农家乐公司的班“耽误”
了自己的田地,到头来,班没上好、田地也没种好,两头失塌,岂不成了笑话?
想来想去,强觉得唯一能够同时解决这两个难题达到“一箭双雕”
的效果的法子就是想办法成立这么一个专门负责田地经营的公司来!
强的这种“翻生”
的念头很快就得到了包括村委会骨干在内的广大村民们的普遍认可,因为他们中的许多人之前已经为此吃过了不少的这种苦头啊,所以对强的“提议”
“感同身受”
啊,所以成立这么个集约经营的公司的步子也迈得很快。
最终这个公司名字全称定格为“滨江市强乡村集约经营有限公司”
。
这可又是十里八乡没人干过的事哟!
多少年了,人们还沉浸在“打破大锅饭”
的公认的叫好声中。而强此举却是“反其道而行之”
:让单干的人又重新集中到一起来吃“大锅饭”
!
强这是在“冒天下之大不韪”
吗?
事实马上就给这个命题一个强有力的“肯定”
答案:时代变了,应对的方法也得跟着改变。之前认为对的事情或使用的法子,现在可能已经不对了或已经不适用了。
所以,自注册成立之日起,强集约经营有限公司就“火力全开”
、“三箭齐”
:
一“箭”
是内务组。
在“墙头草”
的带领下,通过征得公司领导们同意后大手笔购置了原来只是在电视里才能偶得一见的大型农机,然后进行安装、调试和操作人员的培训。
小组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赶在春耕播种前“厉兵秣马”
做好一切准备工作!至于要种什么东西,那当然还得看计划财务组下达什么指令下来了。
二“箭”
是外联组。
因其工作内容“包罗万象”
且与瞬息万变的购销市场对接,从而最具挑战性。负责外联组的全村公认的“能说会道”
的农家乐公司市场营销经理王安石。他对组内成员的要求极高,为达到他拟定“个个能够走得出去、谈得业务、懂得市场、拉得关系”
的目标,他找来相关资料结合自己的实际经理来自编培训教材,然后再给成员们没日没夜地进行培训。同时有言在先:所有人只有经过培训考核合格了,才能正式上岗。
而作为组长,王安石十分清晰地将本组的当其冲的任务定在了市场渠道这一命脉上!按他的话说就是:我们必须先要摸清市场销售的渠道在哪,然后才能进行“对症下药”
,做针对性攻关,并最终占领和控制销售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