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爱上中文>罗伯特麦基虚构艺术三部曲 百度 > 译注(第2页)

译注(第2页)

[12]呆板刻画(Portraiture):本义为“肖像画法”

或“人像艺术”

。作者借用此语特指对故事事件和讲故事的人物的刻板描述,在后文多有观照,成为一个贯穿全书的固定指称。译文表述会因上下文差异而有所变通,如在本章中与“奇观故事”

(Spectacle)相对而论的“刻板故事”

(Portraiture)亦为此语。

[13]弧光(Arc):语出“故事弧光”

(StoryArc),原指电视、连载小说、连环画、动漫、游戏和电影等分集讲述的故事媒体中旷日持久、绵延不绝且蜿蜒曲折的故事线,以电视肥皂剧中最为多见,其延续的故事线必须利用多集的跨度来逐一展开。尽管“故事弧光”

已经存在数十年,但这一术语是因为对经典美剧《特警4587》的相关评论而在1988年才生造出来的,此后便迅速为评论界广泛采用。由此还派生出“人物弧光”

(CharacterArc),指人物随着故事事件的进展在故事曲线中的观念转变。作者在本书中对“弧光”

这一概念的借用,其语义虽因语境而有细微差别,但其核心所指皆为故事线上犹如弧光闪现一样的价值负荷变化。

[14]刻板故事(Portraitu

re):参见注[12]。

[15]最小主义(Minimalism):一译“抽象艺术”

或“最简单派艺术”

或“极简主义”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发端于纽约的绘画与雕塑方面的国际运动,其特点是形式极其简单,纯客观态度,排除艺术家自身的任何感情表现,是现代派艺术中简化论倾向的顶峰。其影响波及建筑、设计、舞蹈、音乐、戏剧和电影。——《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卷九第605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7月版)WebstersEncyclopediabridgedDiaryoftheEnglishLanguage第1225页(美国兰登·豪斯价值出版有限公司格拉默西图书公司1996年版)。

[16]大社会(TheGreatSociety):美国总统林登·约翰逊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发起的以建立“大社会”

为目标的一系列改革行动,其历史深度与广度堪比罗斯福总统的“新政”

。“大社会”

计划的两个主要目标是消除贫困与种族不平等。改革涵盖教育、医疗、市政和交通等领域,具体社会救助包括职业培训、食品券、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精神健康以及社会服务等,对少数民族和弱势群体产生了积极影响。

[17]花

衣魔笛手(PiedPiper):又称“哈梅林的花衣魔笛手”

(PiedPiperofHamelin),西方文化中比较常见的典故人物,典出德国民间传说。相传在1284年,德国普鲁士的哈梅林镇发生鼠疫,来了一个身穿花格衣服的笛手,号称能除鼠害。镇长答应支付报酬,笛手用笛声将老鼠引入河里淹死。事毕,镇长食言,没有如数支付酬劳。笛手愤怒离去,扬言报复。在圣约翰和保罗日,当全镇居民都去教堂时,笛手返回,吹响笛声,把全镇一百三十个孩子拐跑。孩子们跟着他进了一个山洞,从此不知所踪。麦基在此处借用此典,用意不言自明。

[18]牛轭湖(TheBayou):指美国南部海湾地区,尤指密西西比河流域和路易斯安那州的牛轭湖。

[19]人肉货架(MeatRack):原指英国伦敦皮卡迪利广场的男妓馆,后为美国都市俚语,专指可供寻欢猎艳的单身酒吧和男同酒吧。

[20]电影类型(Genre):在拙著《号脉电影》中,谈到电影类型时,曾有过这样的描述:“在西方电影理论中,‘类型’(genre)一词移植于文学的‘样式’(genre),只是在引入中国时不小心被我们误译成了‘类型’,正是这种误译完全割断了其与文学样式的亲缘关

系。其实,在一种电影‘类型’真正发展为一个成熟的‘genre’之前,其存续状态在英文中还有一个专门的指称,这便是我们所谓的类型或类别(category)……类型或样式(genre)一词源自拉丁语,原指‘种类’或‘层级’。这一概念广泛见于修辞学、文学理论、传媒理论,甚至近期的语言学,用以指称‘文本’的独特分类。在这一概念产生之后的两千多年里,关于genre的研究无非是分类与命名,恰如动植物学家发现新的物种之后,首先面临的问题:如何分类,何以名之。唯一不同的是,动植物学家的分类和命名可以依循一整套科学实证的程序,而文学作品(以及诸如影视之类的其他媒体)的分类和命名却无法进行客观的科学实证。比如中国理论界公认的文学的四大样式‘小说、诗歌、散文和戏剧’,在西方的文学理论中则变得更为宽泛,仅有‘诗歌、散文和戏剧’三大样式,小说是归于‘散文’名下的。究竟谁是谁非,孰优孰劣,很难进行条分缕析的科学实证……因此,从理论上而言,类型一直都是一个没有固定边界的模糊概念。大多数电影类型理论都只能直接借用‘文学样式’的批评方法,将其划分为虚构类(故事片)和纪实类(纪录片)以及由此杂交出来的‘纪实故事片’三大主

类,并以此为基础进行细分。”

由此可见,“类型”

原本就是与文学“样式”

同一的概念,称其为“类型”

显系误译。比如,正因为这种误译,原书中的“按照样式对其进行分类”

(classifyingthembygenre)就只好照顾中文的行文习惯而译为“将其分为不同的类型”

了,尽管后者至少在表层结构上与原文差异明显。在本书第一版中,本人曾试图将其正本清源、名从主人地改译为“样式”

,但由于“类型”

概念已在业内根深蒂固,约定俗成的力量还是令责编将原稿中的“样式”

一一改成了“类型”

。权衡再三,为免混乱,本版不再纠结,依然选择将错就错地从众,并特加此注,以期明眼人明察。

[21]低落结局(Downending):后文有专节论述。

[22]真实电影(émavérité):本为苏联导演吉加·维尔托夫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系列纪录片《真实电影》(Kino-Pravda)的片名。这一概念、理论和拍摄手法,以及罗伯特·弗拉哈迪的电影激发了让·鲁什的灵感,让他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创立了“真实电影”

这一以直接记录手法为基本特征的创作流派并对后世的纪录片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该流派后来发展为“真实电影”

和“直接电影”

两个分支,代表

人物分别为法国的让·鲁什和美国的大卫·梅索。罗伯特·弗拉哈迪1922年的《北方的纳努克》被视为“真实电影”

的鼻祖。

[23]劳雷尔和哈迪:好莱坞最受观众欢迎的喜剧演员搭档。

[24]不良口碑(WordofMouth):电影观众就某一具体影片向尚未看过此片的潜在观众所表达的个人看法。口碑可好可坏,但口碑被电影市场营销人员认为是决定一部影片在首映期后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与此相关的行业术语还有下文提到的“腿”

(Legs),说某部正在上映的影片已经“长腿”

,意即该片具有强大的观众号召力,而且其正面口碑能确保它在影院长映不衰。另有“突击试映”

(SneakPreview),即在影片正式上演之前,在某一特选影院提前放映一场,或免费,或邀请,或售票,以期观众就此传播正面口碑。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