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兰一听她说起成衣铺子,这才想起自己和小丫曾经去她的店铺买过东西,怪不得第一眼看去觉得这民妇面熟。
当时她记得还是夫妇二人一起在打理生意。
妇人接待客人,相公则在柜台拨拉着算盘结账,一副琴瑟和谐的幸福模样。
谁料想一个月的光景却遭此突变。
“你小姑子多大年龄了,还没出嫁吗?”
县令问。
“小姑子23岁,已经出阁,只是夫家贫穷。我相公看不得亲妹妹受苦,便把妹妹和妹夫二人接来同住。”
听到这里如兰已大体明白了兄妹之间为了争夺财产,打得头破血流的事情常有。
她不得不怀疑这位民妇的小姑子和妹夫。
“这位妇人,可还有药渣?”
县令急问。
如兰向县令投去赞赏的一瞥,县令大人思路清晰,和她想到一块儿了。
“有药渣,小姑子每次煎完药都会把药渣倒在一个地方,为了给相公讨要公道,我特意捡了一些药渣。”
“快将药渣拿给如兰小姐看看。”
县令命令道。
民妇自袖中取出一包东西递给如兰。
如兰打开纸包,里面全是一些煮得胀的药材,她一一辨认:陈皮,党参,牛蒡子,麦冬,甘草,桂枝,麻黄跟方子上写的一样。
然后又拿在鼻子前闻气味儿,当闻到牛蒡子时,她眉头一皱。
县令敏锐地捕捉到了她的反应,忙问“如兰小姐,可现了什么?”
如兰禀道:“大人,这根本就不是牛蒡子。”
在一旁跪着的吴大夫这会儿也明白了,药材被动了手脚。
“这叫牛菅子,模样跟牛蒡子一样,气味儿也很相似,很多人会把二者认错,只是牛蒡子是救命的良药,牛菅子却是害人的毒药。”
吴大夫在一旁连连点头,人不可貌相,没想到如兰姑娘十五六岁的年纪,却对中药知识如此精通,心中暗喜这下自己有救了。
县令好奇地问:“你如何区分它们呢?”
大堂外的百姓一听药材被调换了,也纷纷伸长脖子安静的等听如兰解释。
“将牛蒡子掰开,断裂面儿呈现的是黄色,而这个呈现的是紫色。”
如兰一边说一边将牛菅子掰开,让各位看,果然断裂面呈现的是紫色。
“牛菅子并不是真正的毒药,不像砒霜。但凡是药物都有一定的用量,牛菅子的作用是麻痹心脏,服用过量,心脏就会停止跳动。”
大家都听的目瞪口呆,除了吴大夫。
“各位乡邻,大家可记得有时候牲口在山上吃草会无缘无故的死掉,那极有可能是吃到了牛菅子。”
百姓听了一片哗然。这位民妇的小姑子,婆家贫穷,在上山砍柴或放牛时认识牛菅子就能解释了。
民妇却一头雾水,诧异地问道,“大人,吴大夫开的是牛蒡子,药渣里怎么会有牛菅子?莫不是济民堂的药材出了问题?”
这个可能性是有的。县令叫过两个衙役,命令他们火去济民堂走一趟。
约摸一个时辰,两个衙役回来了。“禀报大人,济明堂的药材没有问题,这几天济民堂的其他大夫也给其他病人用过牛蒡子,其他病人都没问题。”
不是处方的问题,也不是药材的问题,那最有嫌疑的就是那个煎药的小姑子,夫人难过得有些不敢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