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宗欣赏他的看法,将其拔擢为侍御史。
前幽州记室张蕴古起草《大宝箴》(注:“箴”
是古代一种以劝诫为主的文体),呈交太宗。主要观点如下:
“圣人蒙受天命,前来解困消厄,用一人治理天下,而不是拿天下奉养一人。”
“房屋再大,实际所占不过一身;昏昧君主,却要广建玉宇琼楼;珍馐再丰,饱腹之后只能丢弃;无知帝王,偏偏沉溺酒海肉山。”
“君王既不可碌碌无为,也不可苛察琐碎。虽拱手在上,却能体察下情;任众口纷纭,自能辨清是非。”
太宗嘉许之下,任命他为大理丞。
太宗在弘文殿收集存放了二十余万卷书籍,专门设置弘文馆管理,延聘虞世南、禇亮、姚思廉、欧阳询、蔡允恭、萧德言等名闻天下的博学大家兼任学士,让他们轮流值班。办公间隙,请他们进入内殿讲论前朝往事,评析为政得失,商讨国家大事,经常到夜深才散。同时,选取三品以上官员子弟进入弘文馆学习,为帝国培养治国理政人才。
隋朝选拔人才,往往集中在每年十一月至次年春季之间,过期不候。古时交通不便,人们都嫌时间紧张。吏部侍郎刘林甫奏请太宗,人才应四季皆可遴选,随时填补空缺。制度颁布实施后,人人感到方便。
唐朝初年,士大夫饱尝动荡离乱,不愿出来做官,导致朝廷官员缺编。尚书省让各州选人补缺,州府大多推荐那些未经吏部注册的人补位。到了贞观年间,这种现象完全消失。尚书省在限定的期限内组织考核,前来参加的多至七千余人。刘林甫根据他们的才能,安排到适宜岗位,大家交口称赞。
【o4】靠诚信治天下
民部尚书裴矩上奏:“百姓家中有遭突厥侵犯的,建议每户补助一匹绢。”
太宗批复:“朕以诚信治天下,你们不能光图赈灾名声却不办实事。每家每户大小不一,怎能都是一个标准。”
裴矩立即按太宗批示,以每户实有人口重新分配所需物资。
有个大臣奏请去除佞臣,太宗问他:“你所说的佞臣是哪个?”
大臣答:“臣官职卑微,不知他是谁,陛下您只要召来群臣,佯装怒一试便知。有敢于犯颜不屈的,那是忠臣;有畏惧顺从的,一定是佞臣。”
太宗答:“君王是源,臣子是水。源头浑浊却要水流清澈,根本无法做到。君王弄虚作假,又哪来的底气让臣子保持忠正节操!朕要用诚信治天下,见到前朝帝王靠耍弄权术对待臣子,内心颇为不耻。你的办法虽好,朕却不能采用。”
太宗大宴群臣,令乐官演奏《秦王破阵乐》。太宗说:“朕当年专司征伐,民间创作了这曲子,虽然比不上文德雅乐,却是那段峥嵘岁月的真实写照,不敢有违初心。”
封德彝说:“陛下靠武功平定海内,文德怎可与之相比。”
太宗答:“平乱靠武,守成用文。文武之道,因时而宜。卿说文不如武,有些过了!”
封德彝叩谢罪。
太宗对太子少师萧瑀说:“朕年少时喜好弓矢,曾得到数张好弓,自认为天下没有更好的了。最近朕将它们拿给制作弓矢的匠师看,匠师说这些都不好。朕问原因,他说做弓所需木材条理不直,劲道虽大精度不佳,朕这才醒悟是当初眼光不准。朕靠弓矢平定天下,对它们的认识都存有偏差,更何况面对天下事务,怎么可能样样精通!”
于是诏令京城五品以上官员轮流在中书省值班,经常召见他们,询问了解民间疾苦和为政得失。
太宗对公卿说:“当年大禹凿山治水,没人说他坏话,因他与民同利;秦始皇大兴土木,引来天下大乱,因他损民利己。追求安逸享受是人的本性,如果任由放纵,危亡就会来临。朕原想筑造一座宫殿,材料都已备齐,忆起秦朝灭亡的教训立即停止下来。王公以下官员,都要深刻领悟朕的心意。”
于是,太宗在位二十余年,举国风俗质朴,国家、百姓都很富裕。
【o5】民为重,君王为轻
太宗对侍臣说:“君王依靠国家,国家依靠民众。盘剥民众事奉君王,如同割掉身上的肉充饥,肚子饱了人也没了,君王富了国却亡了!君王的忧患从来不是出自外部,而是源于自身。
欲望过多耗资势必巨大,耗资巨大百姓势必凋敝,百姓凋敝国家势必危亡,国家危亡君王势必命丧。朕时常反省自己,从不敢稍有放纵。”
刚建国时,太祖李渊想依靠宗族镇守天下,因此从李渊曾祖一脉的兄弟开始起算,其后代子嗣不论年龄大小一律封王,光亲王就有数十人。
太宗即位后对这一做法很不以为然,曾从容询问群臣:“这样大封宗族,对国家有利吗?”
封德彝答:“隋朝时只有皇子及皇上的亲兄弟才可封王,其余宗族除非立有大功,一般不封。高祖照顾宗族情谊大封宗室,从两汉以来没有像今天这么多的。他们爵位既高,所定待遇也不会低,这恐怕不是天下至公的做法。”
太宗颔道:“你说得对!朕做天子是来抚育百姓的,怎可劳烦百姓豢养自家呢!”
于是诏令宗室郡王除立有大功的,一律降为县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