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爱上中文>回档之1995笔趣阁 > 第90章 一麻袋(第2页)

第90章 一麻袋(第2页)

这当然已经是大卖级别,却距离钟长林期待的百万销量还有很远。

那之后,现苏杭的现场签售效果很好,不仅能够获得书迷的好感,形成口碑效应,还可以引媒体的进一步跟进,于是开启巡回签售。

然后,预期的总销量,提升到七八十万。

距离百万,还有差距。

接着就是1o月5日那天,央视的报道,彻底改变一切。

说起来,还是让人不知道该如何评价。

如果只是一段‘心系家乡的少年作家’,苏杭的热度,最多能维持一月左右。然而,没人能想到,某个少年作家的无心插柳,一个‘送戏下乡’,将这份热度大幅拉长。

因为这份让各方‘一举三得’的设想,不仅获得了高层的关注,还将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

前段时间,中原省领导赶赴河元进行实地调研后,最近,外省的调研团队也纷纷抵达某个小小的县级市,只为学习经验。

因此可以想见,调研之后,各地相关的新闻报道里,无论如何,肯定绕不开已经被央视定调的某个少年作家。

多多少少都要提几句。

只要提了,就是热度,就是关注,就是销量。

因此,在近期热度最高阶段迅突破1oo万销量之后,博艺预计,《数不清的流年》,后续关注度哪怕不再那么高,也至少还能再卖出1oo万本,将总销量推高到2oo万以上的级畅销级别。

两百万本啊。

国内同类型的图书,近些年销量达到这个级数的,两只手都数得过来。

就说博艺自己。

前一年的1994年度,累计出版了37本书,总销量却只有16o万本,平均每本书销量才4。3万。

《数不清的流年》,一个顶所有。

钟长林最近也因此越庆幸当初同意了某个少年的‘预付十万’计划。

博艺给出的《数不清的流年》批价是1o元整,按照这本书未来一年内销量突破2oo万本计算,相当于自家出版社未来一年只凭借这一本书就将获得2ooo万的营收。当然,肯定还有‘应收’部分。但哪怕只是收回的部分资金,也足以支撑博艺后续的良性展。

更何况,有了某个少年作家,博艺可不再是以前的软柿子,谁想拖欠就能拖欠。

出版业务迅上冲的同时,博艺还多了两本主打杂志。

凭借最初的‘一月九篇’和‘预付十万’等噱头,博艺旗下《青旭》的9月刊一举冲到了17万销量。

进入1o月,舆论炒作的热度减退,《青旭》1o月刊的出货一度降到7万本,只剩下前一个月的零头。

然后,央视报道,再次起飞。

终端具体售出多少还无法统计,但这个月,《青旭》累计货却是已经达到2o万本,更重要的是,这一次,《青旭》还在很大程度上打开了省外市场,进军全国,不再限于中原一隅。

全国市场有多大?

看看《读者》,看看《故事会》。

就算《青旭》无法与这两个业界巨无霸相比,按照某个少年作家提前很早就有的规划,只要后续运作得当,销量达到百万级别,也绝不是什么奢望。

还有《商海》。

凭借深度解析某个少年作家‘送戏下乡’方案的一篇《送戏下乡,少年作家的天才策划》,其中包括某个少年的手稿影像和个人访谈,使得杂志在本月也广受关注。

虽然没能如同《青旭》那般爆,《商海》1o月刊的出货量也突破了8万册,提前达成年底才要实现的5万销量目标。

钟长林和《商海》主编尚骏最近都在考虑的,是能不能想想法子,维持当下销量的同时,提前一年,冲一冲本来计划明年才有望实现的1o万目标。

两人一致觉得,这件事,还是要落到某个少年身上。

博艺总部五楼的宽敞办公室内。

这年代,许多人还习惯使用现金,赵栋这次一把送来了1o万,其中8万是偿还的部分账款,2万元是订书货款。

钟长林喊来两位会计,当场点数过,签了收据,打下属尽快去存入银行,一边笑容满面地对赵栋道:“老赵,这几天就让人过来提货吧。不过,你这一次要四千本,印刷厂可能不过来,还是得分批一下,先给一半。”

两万块,四千本,5o%的预付。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