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e"
src="
m。cmread。wfbrdnewbooks204874591724874oebpschapter07imagesnote。jpg"
data-der-atmosid="
5527c1c8a8e2ee56056a5f40819b160621d7e155ce62"
data-der-srcbackup="
imagesnote。jpg"
>#pageNote#1就像是为了验证这句话,谢君豪所饰演的每一个角色,都在各种变化之间尽显“单纯”
之极致,回归本色平淡,从而升华了每一个角色,也升华了他每一次精彩表演的艺术境界。
像谢君豪这样拿表演当学问来做的演员,也许只能在老一辈的剧院工作者里能找到,就如同那个痴狂的剧作人“南海十三郎”
,他在人来人往的小巷子里孤身逆行走向舞台深处,走向一个个五彩缤纷的角色世界
。
演员的理性认识和感性处理
许多已经成功的演员,最后都败在理性上,他们一旦有了选择的权利,便不知天高地厚,因利益、欲望过度膨胀,从而陷入一种非理性的轻狂,近于无赖式的对于金钱和生活的舒适度的追求,处处大爷做派,动辄指手画脚,唯恐老子不是天下第一,可笑兼可鄙。他们迅速透支、挥霍了自己那一点儿本应该作为酵母充分发酵的聪明和修炼,只能是很快就江郎才尽。然后或嫁作商人妇,或继续疯狂搂钱,高明点儿的演员选择隐退做大师状,聪明点儿的演员选择懒散地享受生活。就是这种轻狂,湮灭了多少本可以修炼到极致的好演员;因为太容易成功(赚到钱),就没有时间或用不着再努力,所以也就很快在演艺业落幕。理性足够,在选择角色和处理角色上,就会既形而上地清醒定位,又会形而下地灵活发挥,将本属于混沌的表演,进入一种左右适度、进退有据的自觉状态。高群书认为,理性认识和感性处理的关系如何,是衡量一个演员修炼到何等程度的唯一标准。
《风声》中苏有朋饰演的白小年是个昆曲名伶。一开始,苏有朋特别在意自己的形象,造型师给他梳的中分头让他特别扭,总是趁人不注意偷偷梳回去。高群书找他严肃地谈了一次话:“这个角色就是天天在一个别扭的状态里,你要觉
得别扭就对了!演男旦,前有张国荣,再前有梅兰芳,这都是高山仰止的人物,你不能差太远吧?”
note"
src="
m。cmread。wfbrdnewbooks204874591724874oebpschapter07imagesnote。jpg"
data-der-atmosid="
5527c1c8a8e2ee56056a5f40819b160621d7e155ce62"
data-der-srcbackup="
imagesnote。jpg"
>#pageNote#2苏有朋在《风声》中的表演几乎是重生,显示了巨大的上升空间。
小结
演员的两种修为,既要懂生活,又要有文化,同时,演员的理性认识和感性处理的关系如何,会直接或间接影响演员对所塑造人物的多维度理解。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艺术是生活的升华,表演是艺术的呈现。理性认识主导感性处理,这是演员表演的双重境界,需要演员不断探索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