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十二那日又是黛玉生辰,这虽是她出孝以来的第一个生辰,但因着不是整数。倒也不曾大办。黛玉本就没这个心思,只与众姐妹们在老太太跟前吃了桌酒,也就罢了。
待到十七日考生们出得场来,黛玉差了人往堂兄府上打听。婆子回来笑说,十一爷出了场一进马车就睡倒了,到家都是下人们抱进房的,也不知明个儿能不能醒呢。黛玉无奈,只得又等。直待到二十一才得着消息,说是人一早才醒,黛玉再问其他,那婆子又说,听说十一郎一醒转,就与叔兄在书房里说了半日的话,出来时三人面色都还不错。听得人报说黛玉多次遣人探望时,还特特地交待来人,只说过两日精神好些了,就来看望妹妹。
作者有话要说:备注:
一、家庙即家族为祖先立的庙。庙中供奉神位等,依时祭祀。《礼记。王制》:“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祭于寝。”
七庙:七庙的由来,是历代帝王所作所为逐渐形成的。约到汉朝定“型”
,即帝王设七庙供奉祖先,太祖庙位居正中,其左右各为三昭三穆。所以,后世以“七庙”
作为王朝的代称。本指四亲(父、祖、曾祖、高祖)庙、二祧(高祖的父和祖父)庙和始祖庙。《礼记。王制》:“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
后泛指帝王的宗庙。唐杨炯《盂兰盆赋》:“上可以荐元符七庙,下可以纳群动于三车者也。”
……
七庙:七庙的由来,是历代帝王所作所为逐渐形成的。约到汉朝定“型”
,即帝王设七庙供奉祖先,太祖庙位居正中,其左右各为三昭三穆。所以,后世以“七庙”
作为王朝的代称。本指四亲(父、祖、曾祖、高祖)庙、二祧(高祖的父和祖父)庙和始祖庙。《礼记。王制》:“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
后泛指帝王的宗庙。唐杨炯《盂兰盆赋》:“上可以荐元符七庙,下可以纳群动于三车者也。”
五庙:古代诸侯立五庙,即父、祖、曾祖、高祖、始祖之庙。《礼记·祭法》:“诸侯立五庙、一坛、一墠。曰考庙,曰王考庙,曰皇考庙,皆月祭之。显考庙、祖考庙享尝乃止。”
《公羊传·庄公三年》:“请后五庙,以存姑姊妹。”
清姚鼐《与许孝亷庆宗书》:“当七庙五庙无虚主。”
三庙:指古代大夫为供祀祖先所立之庙。《礼记·王制》:“大夫三庙:一昭,一穆,与太祖之庙而三。”
《礼记·祭法》:“大夫立三庙二坛,曰考庙,曰王考庙,曰皇考庙,享尝乃止。”
清方苞《教忠祠规序》:“古者建国始得立五庙。北宋以前犹有四庙、三庙、二庙之制。”
金松岑《文学上之美术观》:“《风》《雅》行於三庙而《颂》声绝,乐乃亡矣。”
另附一个:七庙里所提的“昭穆”
昭穆:
1、是指的宗法制度对宗庙或墓地的辈次排列规则和次序。二世、四世、六世,位于始祖之左方,称“昭”
(唐6德明经典释文云:昭,绍遥反,说文作佋(按:佋音绍,继也));三世、五世、七世,位于始祖之右方,称“穆”
。坟地葬位的左右次序也按此规定排列。以周代天子七庙为例,自始祖之后,父为昭,子为穆。排列时,大祖居中,三昭位于大祖的左方;三穆位于大祖的右方,以此来分别宗族内部的长幼次序、亲疏远近。历代学者大都认为昭穆制是周人的制度,据张光直研究,商王世系中也存在着昭穆制。
另外的意思还有:
2、指同一祖宗。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江南风俗,自兹已往,高秩者,通呼为尊,同昭穆者,虽百世犹称兄弟;若对他人称之,皆云族人。”
3、墓地葬位的左右次序。《周礼·春官·冢人》:“先王之葬居中,以昭穆为左右。”
郑玄注:“先王造茔者,昭居左,穆居右,夹处东西。”
明方孝孺《孝友庵记》:“见伯鱼、子思之冢,昭穆序葬,而子孙咸祔其则。”
4、古代祭祀时,子孙按宗法制度的规定排列行礼。《礼记·祭统》:“夫祭有昭穆。昭穆者,所以别父子、远近、长幼、亲疏之序而无乱也。”
清昭连《啸亭杂录·国初尚右》:“祭神仪神位,东向者为尊,其馀昭穆分列,至今犹沿其制。”
5、泛指宗族关系。晋潘岳《杨荆州诔》:“系自有周,昭穆繁昌,枝庶分流。”
《唐书·杜正伦传》:“正伦与城南诸杜昭穆素远。”
明徐霖《绣襦记·慈母感念》:“吾家族属蝉联,待我择一个昭穆承继便了。”
清孔尚任《桃花扇·阻奸》:“况且昭穆伦次,立福王亦无大差。”
6、按照长幼、上下等次序左右排列。亦指此种排列的次序。《醒世恒言·钱秀才错占凤凰俦》:“钱青自谦幼辈,再三不肯,只得东西昭穆坐下。”
《红楼梦》第五三回:“只见贾府人分了昭穆,排班立定。”
……
6、按照长幼、上下等次序左右排列。亦指此种排列的次序。《醒世恒言·钱秀才错占凤凰俦》:“钱青自谦幼辈,再三不肯,只得东西昭穆坐下。”
《红楼梦》第五三回:“只见贾府人分了昭穆,排班立定。”
二、春闱的时间
在古代,乡试每三年一次。在秋天,故叫“秋试”
又叫“秋闱”
,为九天,农历八月九日、十二日、十五日,三场,每场三天。全国的会试科考也是每三年一次,在春天,故叫“春试”
,又叫“春闱”
,也为九天,农历二月九日、十二日、十五日,三场,每场三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