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家为了职工干部和城镇居民的生活有保障,对吃穿用等基本生活所需的物资,实行了计划管理,凭票证定量供应。
所谓的定量供应,绝不是按需供够,而是根据东西的多少,按人分等级的平均供应。
那时对职工干部和城镇居民主要生活物资的供应标准是:成人每月粮食22至25市斤,食油2至4两,肉2至5两,而就是这个标准,也难以足额的保证。
那个时期使用票证的大致情况如下:
1、粮票,用于吃商品粮的职工干部出差,或不在单位伙食上吃饭向本人支付购买口粮的凭据(居民和饮食单位使用购粮证)。
粮票分三类:全国通用粮票、军用粮票、xx省通用粮票(也叫地方粮票)。前两种粮票分别在全国和全军使用,地方粮票是哪个省的只能在哪个省使用,跨省无效。
2、食油票,随粮票印。困难时期成人每月供应二两。
3、布票(不种棉地区农民也有),不分供应标准,居民农民、大人小孩一样,每人二尺。
4、其他棉票(不种棉花地区的农民也有)每年每人一市斤。限时购买,过期作废。
烟票,职工干部不分男女,不分会不会吸烟(有的也只供给会吸烟的)平均供应二至五盒,且多为“双鱼牌”
、“大刀牌”
、“革新牌”
、“宝成牌”
劣质烟。
偶见到有吸“大前门”
、“牡丹”
者,都会感到惊讶。
此外,还有众多的蔬菜票、煤油票、火柴票、豆腐票、豆渣票、花椒、草果票等等。这些票证时有时无,就是有供应也极少,如花椒、草果只供应一两。
机关团体有时也分配到一、二辆自行车,但要自报公议,领导批准才能买到手。
当年有个老师分到一个搪瓷杯票,他想买个搪瓷盆,于是,将“杯”
涂改为“盆”
,去买时被查出,受了记过处分。
二、持证购物
困难时期,凭票证要把供应的东西买到手也比较困难。
常见到这几种现象:
1是大摆“长蛇阵”
排队购买。
特别是什么东西的信息,马上成了“爆炸新闻”
一个比一个心里急,一个比一个跑得快;商店未开门,门前排队者成了一条龙。
2是抢购旋风。
遇到商业单位清仓,尤其是一条街上有这样若干摊子,困难的人们蜂拥而上,你挤他拥,男呼女叫,有的人冲罢甲摊,又闯乙摊,只见人头攒动,人浪滚滚如旋风扫地。
至于抢购到什么东西,用的上用不上,哪怕挤掉帽子踏破鞋,也顾不了那么多。
3是盲目乱购。
有些人在街上溜达,或出差于外地,本来没有打算买什么东西,但在市场上碰到抢购机会,也盲目地挤着排队,轮到买时,知道卖的是辣椒,只好不买了,白浪费时间,还有未结婚的老光棍抢购女性用品,真是洋相百出。
三、缺吃少喝
困难时间,凭票证把供应的东西买到手,就这点东西如何能省吃俭用,人们颇费苦心。
1、往锅里下米,不能像现在这么随便,一般要用量器过量或用秤称量。
如果吃了,就要缺粮断炊,故那时,艰苦朴素,励行节约蔚然成风,“一顿省一口,一年省一斗”
。
困难时期供应的粮食品种也很复杂,有粗粮、细粮、红薯、芋头等等。
做饭时如何搭配,也颇费心思。
经常是“上午活动量大吃干的,下午活动量小吃稀的。”
“农忙全天吃干的、农闲大多吃稀的。”
2、吃饭不能放开肚皮吃饱,一般也不能自己动手舀饭。
在单位食堂就餐,馍用秤称,饭用碗蒸,一人一份,不多不少。
也有炊事员掌勺均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