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明月
昨夜清风昨夜缘,
此时花下客难眠。
复闻山水增明月,
又使春色满长安。
赏析:“昨夜清风昨夜缘”
,起句营造出了一种诗意而朦胧的氛围。“昨夜”
点明了时间的特定性,给人一种时光回溯之感。清风徐徐,仿佛带着某种缘分悄然降临,“缘”
字更是充满了神秘感与宿命感,引读者无尽的遐想。这一句奠定了整诗略带惆怅和怀旧的情感基调。
“此时花下客难眠”
,画面从昨夜转换到此时,聚焦于花下的客人。花是美好与浪漫的象征,而客人在花下却难以入眠,这种反差凸显出客人内心的纷扰与思绪。或许是因为对昨夜缘分的回味,又或许是因为其他难以释怀的情感,让他无法安然入睡,只能在花下独自惆怅。
“复闻山水增明月”
,这一句将视野从花下拓展到更广阔的山水之间。“复闻”
表明这种景象并非次出现,而是一种似曾相识的熟悉感。山水之间,明月升起,增添了一种空灵和清幽之美。明月常常是思念和情感的寄托,在这里,它似乎又加重了客人内心的愁绪,同时也为整个画面增添了一份宁静而深远的意境。
“又使春色满长安”
,“又使”
有一种延续和推动的力量。春色本就代表着生机与希望,但“满长安”
则将这种春色的范围扩大到整个长安城。可以想象,整个城市都被春色所笼罩,一片繁华热闹的景象。然而,这繁华的春色却与客人内心的孤独和难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进一步突出了他的情感世界与外界环境的落差。
从整体来看,这诗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先是意境的营造,通过清风、花、山水、明月、春色等元素,构建出了一个既美好又略带哀愁的意境,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诗人所传达的复杂情感。其次是情感的表达,从昨夜的缘分到此时的难眠,从山水明月到春色长安,情感层层递进,细腻而深刻地展现了客人内心的波澜起伏。再者,诗歌的语言简洁而富有韵味,用词精准而生动,如“昨夜”
“此时”
“复闻”
“又使”
等词汇的运用,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表现力。
第九百四十五节
山闻
千山逐客身,
风柳意销魂。
游云出碧日,
秋水一江痕。
赏析:“千山逐客身”
,开篇营造出一种孤独而苍茫的氛围。“千山”
给人以连绵无尽、浩瀚磅礴之感,而“逐客”
则点明了诗人身为过客的身份,暗示其在这广袤天地间的漂泊无依。仿佛这千山都在追逐着诗人,使其无处可逃,一种强烈的孤独感和被放逐感扑面而来。这一句生动地描绘出诗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无奈,也为整诗奠定了一种凄凉的基调。
“风柳意销魂”
,轻柔的风拂过柳树,这本应是一幅充满诗意的画面,但“意销魂”
三个字却赋予了它别样的情感色彩。风与柳的交织,仿佛触动了诗人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勾起了无尽的愁绪和感伤。那风中摇曳的柳枝,就像是诗人飘忽不定的思绪,令人黯然销魂。这里的“风柳”
不仅仅是自然景象,更是诗人情感的寄托,通过对风柳的描写,进一步烘托出其内心的惆怅与哀怨。
“游云出碧日”
,这句将视线转向天空。游动的云朵从湛蓝的天空中穿出,展现出一种自由而灵动的美。与前面的孤独和惆怅形成鲜明对比,给人带来一丝希望和慰藉。“游云”
象征着自由与变幻,它不受拘束地在天空中飘荡,仿佛在提醒诗人,生活中也应保持一份对自由和美好的向往。而“碧日”
则增添了画面的明亮与温暖,让整个场景不至于过于压抑。
“秋水一江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