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爱上中文>穿越成为农女的有哪些 > 第192章 我反对建造对撞机(第1页)

第192章 我反对建造对撞机(第1页)

施一公带着些许探究的神情看向杨振宁,缓缓开口道:“杨先生,我看了您之前的电子信,知晓您反对建造对撞机,心中存了许多疑惑,今日特意前来,想深入听听您的见解。”

杨振宁微微点头,脸上的神情变得严肃而专注,他沉思片刻后开始阐述自己的理由:“施先生,这并非是我一时的冲动决定。建造对撞机所需的资金投入是一个极为庞大的数目,这将会给国家的财政带来巨大的压力。以我们目前的国情而言,有许多其他的基础科研领域以及民生相关的事务同样急需资金的支持。”

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对资源合理分配的深度考量,“而且,从科研产出的预期来看,即便建造了对撞机,其在基础物理理论上可能带来的突破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我们不能仅仅为了追求一种可能,而不顾实际的成本与效益。”

张启在一旁听着,不禁插话道:“杨先生,但是对撞机的建造也可能会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成果,比如发现新的粒子,这对整个物理学界的推动作用或许是不可估量的。”

杨振宁轻轻摇了摇头,耐心地解释:“小张啊,我理解你对可能出现的科研成果的期待。但我们必须要从概率的角度去分析,这种重大突破的概率相对较低,而一旦投入进去,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将会被长期占用。就如同在一片迷雾中探索,我们不能仅凭一丝希望就盲目地投入全部身家。”

杨振宁的内心其实也很纠结,毕竟他深知科学探索需要冒险精神,但作为一名对国家和科学都有着高度责任感的科学家,他必须权衡利弊,“我也希望中国的科学能够飞速发展,在世界舞台上占据领先地位,但这个决策不能只着眼于理想,更要考虑现实的可行性。”

杨振宁顿了顿,继续说道:“还有一个关键因素,即便我们历经千辛万苦、排除万难成功地将对撞机建造完成,但不得不正视一个严峻的现实——我们在这个领域严重匮乏足够的实践经验以及专业人才储备。如此一来,在接下来的对撞机使用及相关研究进程当中,极有可能发生这样一种令人沮丧的状况:我们虽然耗费了海量的人力、物力等各种宝贵资源,然而最终却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辛勤努力的成果,成为他国的‘’嫁衣裳’。

那些外国科研团队由于长期积累下来的丰富经验,以及拥有数量众多的专业人才作为坚实后盾,因而能够以超乎想象的高效率来运用我们所建造的对撞机,并斩获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相比之下,我们自身则因为经验不足与人才短缺的双重制约,难以从中获取到实实在在的好处,也很难在核心科研成果方面占据主导地位,掌控话语权。

毫无疑问,这种局面对于我国科学技术实现长远稳健的发展而言,绝非是一条明智可取之路。长此以往,不仅会导致我们在该领域逐渐失去竞争力,还可能让我们一直处于被动跟随的尴尬境地,无法真正引领世界科技潮流。所以,在决定是否大力推进对撞机项目之前,我们必须要深思熟虑,全面权衡利弊得失,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且符合国家利益的长远规划。”

施一公微微皱起眉头,叹了口气说:“杨先生,您的顾虑固然有道理,但是科学院那边有不少人对您的观点很不满。他们认为这是一个提升我国在高能物理领域国际地位的绝佳机会,错过了可能会让我们在这一前沿科学领域落后于其他国家。”

施一公内心其实也在思考着双方的观点,他明白杨振宁的谨慎是出于对全局的把控,但科学院同仁们的热情也是出于对科学进步的渴望。

杨振宁的眼神变得更加坚定,他缓缓说道:“我知道我的观点可能会引起一些争议,但我必须坚持。我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国家在一个风险与收益不成正比的项目上过度投入。在科学的道路上,我们需要有不同的声音,这样才能促使大家更加全面地思考问题。我相信,只要我们秉持着科学理性的态度,无论是支持还是反对,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推动中国科学更好地发展。”

他在心里默默想着,自己一生都在为科学奉献,如今虽然面临着诸多压力,但只要是为了科学的长远发展,他绝不退缩,“我希望大家能够冷静下来,重新审视这个项目,不仅仅是看到它可能带来的荣耀,更要看到背后隐藏的风险与挑战。”

施一公看着杨振宁坚定的神情,心中涌起一股敬意:“杨先生,您的坚持令人钦佩。我想,这场争论或许会让我们更加深入地去探讨科学研究与国家发展之间的关系。无论结果如何,这都是一次对科学决策机制的考验。”

杨振宁微微露出一丝欣慰的笑容:“施先生,正是如此。我也希望通过这样的讨论,能让我们在未来面对类似的科学决策时,有更加成熟的思考模式和判断标准。”

此刻,房间里的气氛变得凝重而充满思考性,几个人都陷入了对科学发展战略、国家资源分配以及科学精神内涵的深深沉思之中,他们知道,这一场关于对撞机建造与否的讨论,不仅仅关乎一个科研项目,更关乎中国科学走向世界舞台的路径选择,以及在追求科学真理的道路上如何平衡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正说着,一阵敲门声再度响起。

翁帆起身去开门,随后,一位中年人和一位年轻人走了进来。杨振宁笑着起身介绍:“这位是葛墨林院士,在物理学界也是颇有建树。而这位年轻人是我的弟子,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的崔荟。”

众人纷纷起身相迎,互相寒暄问候。

崔荟恭敬地走向施一公,微微鞠躬说道:“施校长好,久仰您的大名,今日有幸得见。”

施一公笑着回应:“小崔啊,不必客气,在杨老家里都是为了学术交流,大家随意些就好。”

张启的目光落在了崔荟身上,细细打量起来。崔荟身形修长而挺拔,给人一种朝气蓬勃的感觉。他面庞清瘦,线条柔和却不失坚毅,皮肤透着健康的小麦色光泽。浓眉之下,是一双深邃有神的眼睛,眼眸中闪烁着对知识的渴望与灵动的智慧之光,仿佛随时都在思考着各种复杂的学术问题。

他的嘴唇微微上扬,带着一抹谦逊温和的笑意,笑起来时,露出一口整齐洁白的牙齿。一头利落的短发显得干净清爽,整个人散发着一种年轻学者特有的气质,既有着对学术的热忱与专注,又不失青春的活力与亲和力,在一众前辈面前,虽略显青涩,却毫不怯场,那股子积极向上的劲儿让人不禁对他刮目相看。

此刻,崔荟注意到了张启的目光,便主动走上前来,脸上洋溢着真诚的笑容,伸出手热情又礼貌地说道:“您好,我是崔荟,很高兴能在这里见到您。”

张启也热情地握住崔荟的手,回应道:“你好,我是张启,在燕京大学工作。幸会啊。”

杨振宁看着两人,笑着对崔荟说道:“小崔啊,这位张启先生可是近期在全球数学界引起了极大轰动的天才数学家。他成功破解了黎曼猜想,这一成果堪称数学界的一座里程碑,对整个数学领域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崔荟原本带着微笑的脸瞬间转为震惊,他瞪大了眼睛,难以置信地看着张启,随后下意识地微微鞠躬行礼,说道:“张启先生,您的成就太了不起了,这是对人类知识边界的巨大拓展,我对您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张启赶忙上前一步,拦住崔荟的行礼动作,有些不好意思地说道:“崔兄,你太客气了,我只是在自己热爱的数学领域做了些探索,当不得如此大礼,大家都是在科学之路上前行的人,应该平等交流才是。”

崔荟直起身来,依然难掩心中的敬佩:“张先生,您的谦逊更令人钦佩。我相信您的研究成果会成为激励无数科研工作者前进的动力。”

张启微笑着说:“希望我们都能在各自的学科里不断钻研,为科学的进步贡献力量。”

葛墨林院士则与杨振宁亲切握手,说道:“杨老,近日身体可好?听闻这里高朋满座,我便也来凑个热闹,不打扰吧?”

杨振宁哈哈笑道:“小葛哪里的话,你能来,这是蓬荜生辉,快请坐。”

杨振宁又介绍张启等二人给葛墨林院士认识,双方很快就熟络了起来。

众人重新落座,屋内的氛围因新成员的加入而变得更加热闹活跃。

葛墨林院士看了看众人,说道:“方才在门外似乎听到诸位在讨论颇为高深的话题,不知我和小崔有没有错过什么精彩之处?”

施一公看了看杨振宁,笑着回答:“我们刚刚在探讨关于对撞机建造一事的不同见解,大家各抒己见,讨论得很是热烈。”

崔荟好奇地睁大眼睛:“这可是个极具争议性的话题,那我可得好好听听各位前辈的高见。”

于是,话题便又围绕着对撞机展开,众人你一言我一语,不同的观点相互碰撞,思想的火花在这小小的客厅里继续闪耀。

他们热烈地聊着,从对撞机的科学意义探讨到国内外科研环境的差异,又从基础科学研究的未来趋势谈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众人皆沉浸其中,各抒己见,思维的火花不断碰撞。不知不觉间,阳光透过窗户的角度逐渐倾斜,天色渐渐昏暗了下来。

张启意有所觉,站起身来,整了整衣衫,带着歉意说道:“各位前辈师长,今日与大家交流,我受益良多。天色已晚,我也不便过多叨扰,就先告辞了。”

说完,他就打算带着谢郁文离开。

杨振宁赶忙起身阻拦,他上前一步,轻轻拉住张启的手臂,眼神中满是恳切与热情:“张启啊,你这是哪里的话啊。今日大家难得一聚,你是我极为看重的晚辈,又是在数学领域取得非凡成就的英才,你可一定要给我这个薄面,留在我这儿吃顿便饭。咱们可以在饭桌上继续畅聊,也让我尽一尽地主之谊。”

张启见杨振宁如此盛情难却,心中满是感激,便不再坚持,笑着点头答应:“杨老啊,既然您如此厚爱,那我恭敬不如从命,今日就在此叨扰了。”

翁帆听闻,便在家中准备起晚餐。

不多时,饭菜的香气便弥漫开来。众人移步至餐厅,餐桌上摆满了精致而又家常的菜肴。杨振宁招呼大家就座,一时间,欢声笑语再次充盈着整个屋子。大家一边品尝着饭菜,一边继续着之前未竟的话题,氛围轻松而愉快,在这温馨的场景里,学术的交流不再局限于严肃的探讨,更融入了浓浓的情谊。

喜欢穿越后,成为了农业之神请大家收藏:(www。aiquwx。com)穿越后,成为了农业之神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