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在M国完成了七年住院医师培训的华国医生最近发的帖子,引起了各位神经外科医生的关注:
【哇哇哇,楼主,羡慕,她已经半退休状态了吧?看你发的截屏,教授看起来状态很好啊,一点也不像75岁的样子啊!】
【楼主你在M国没有申请詹森的培训医师位置吗?听说艾登教授会带着学生全世界到处转。】
【楼上的,你说的很对,去年我们医学院就有一个来自詹森的住院医师来做最後一年的培训,说是他们老师说了要多出去看看,开阔眼界,多接触不同的病人,这样,在未来的研究中也许会有更多的启发。】
【艾登教授真的超级好,你们还记得那年的新闻吗?有一个华国的脑肿瘤儿童,当时因为家里穷,在网上发了募捐启示,但当时这个孩子的母细胞胶质瘤的手术风险特别大,然後就有好心的医生想方设法联系了艾登教授,结果你们还记得怎麽了吗?】
【咦,好像有点印象,那个时候我还没读医学院,有人科普一下吗?】
【她视频连线了那位医生,并且决定自己自费,千里迢迢飞过来,亲自给那个孩子做了治疗,我当年就是看到这条新闻才决定学医的。】
【好感动,我还听说她和她老公都特别喜欢做慈善,她女儿更厉害,可能是受了父母的影响,竟然跑去非洲做无国界医生了。】
【我上次给艾登教授也发了邮件,她都回复我了,我太崇拜她了,她这麽大年纪了,还一直在科研一线,去年才发了一篇文章。】
楼主发完这条帖子,炫耀完了,偶然看了眼评论区,没想到大家的话题越来越偏,全都开始讨论艾登医生的老公和孩子去了。
当然,普通人并不认识乔希。艾登,但是,她在全球医学界,尤其是神经外科领域却非常有名。
此时,大洋彼岸的另外一头,M国L城,詹森神经外科住院部。
乔希已经半退休了,现在只需要负责带学生,大多数都是双学位的学生,她不需要去搞科研,更不可能去做手术了,但很多人却都是慕名前来,点名了要找她。
现在的乔希,有了更多的时间,会去和早已经退休的老头子米勒医生一起去做慈善,各种各样的慈善活动上都少不了他们两口子的身影。
在L城打拼了这麽多年,又是家庭医生,米勒医生早已经和L城的居民非常熟悉了,走在路上什至都会被很多人打招呼,走近了都还要寒暄几句。
所以,尽管两个人已经差不多都退休了,但出来一趟也不是无人问津的,走到哪里都要说两句。
比起米勒医生,乔希便低调多了,毕竟她不怎麽出现在公众面前,又不是公众人物,即使说出来她的全名,也没有几个普通人认识她。
可是,如果有人说「你知道那个将母细胞胶质瘤病患生存率提高到76%的科学家吗?」
那人可能会问「我记得好像是詹森医院,那个医院挺厉害的,现在得了脑瘤第一个就想到詹森,那个病现在也不是必死的病了。」
然後,那人就会继续说「哦,艾登医生就是那个詹森的科学家啊。」
此时,听到这一点的其他人才会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终於理解了这个人在M国脑肿瘤学科上的地位。
但是,那样的对话不可能随时发生,因为乔希本身就很低调,一直低头做事,况且她也不太擅长和人寒暄。
但是当米勒医生和人寒暄的时候,乔希便就安安静静地站在一旁,面带笑意地看着他们,不急不躁,只在米勒医生看过来的时候,回以他一个安心的笑容。
也许是年龄大了,她的情绪不怎麽外露了,就连带学生,遇到稍微慢一点的学生,也不会急躁,而是会鼓励他们走出去,多看看,多学学。
「抱歉,我今天要去画室,学生应该已经来了,我们下次再好好聊,对了,你今年的体检是不是还没有做?」米勒医生对着那位熟人说道。
虽然他已经退休了,但麦克。米勒诊所还在北区,关心一下自己的老朋友,也是应该的。
病人被揭穿了,有些不好意思,五十几岁的大汉了,瞬间看起来像是个被家长发现了他做坏事的小朋友一般,不好意思道:「我今天回去就去预约,一定去预约,要不然就要被开除了!」
说完这句话,病人竟然当着米勒医生的面就开始打电话预约了。
和病人告别後,米勒医生回身看了站在一旁的乔希,伸出手给她。
乔希这才上前,把手放在他手心里,道:「要迟到了,还有好几个新的学生,我怕他们下次不来了。」
米勒医生便牵着她的手继续向前走,两个人也没有开车,就慢悠悠地走过去。
L城这边的治安比F城能好一点,这边油画室的学生也更多一点,米勒医生特地加快了一些速度,毕竟他很不愿意迟到。
但走着走着,他便回头看乔希,有点埋怨道:「为什麽不提醒我呢?我说了太久话了。」
乔希撇嘴:「你终於发现自己罗嗦了吗?难道正常情况不是说一句你好,再来一句再见就好了吗?」
米勒医生回头,轻瞥她一眼,那一眼里装满了无奈,只得留下一句话:「幸亏你不是家庭医生。」
「哦,不好意思,家庭医生的工作节奏有点慢,我也不太适应啊。」乔希随意道,但脚下也没有停。<="<hr>
哦豁,小夥伴们如果觉得不错,记得收藏网址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