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脂批是这样写的:
甲戌本《石头记》第一回: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癡,谁解其中味?
双行夹批:此是第一首标题诗。眉批: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
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
余常哭芹,泪亦待尽。每意觅青埂峰再问石兄,余不遇癞头和尚何!怅,怅!
今而后,愿造化主再出一脂一芹,是书有幸,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原(泉)矣。甲申人日泪笔(一说甲午八月,系误传)
除夕正是古人祭祖之时,朱慈炤的生母田贵妃于1642年薨逝,正是农历壬午年,因作者以母亲田贵妃为形状写的林妹妹,林妹妹泪尽而亡,所以这里以芹代指母亲去世一事。
余常哭芹,指其常哭母亲。
至于甲申人日泪笔,1644年甲申之变,更是人尽皆知了,这一年北京城破,朱慈炤生父崇祯帝煤山自缢。
“人日”
是指农历正月初七,这个节日起源于中国民间传说,相传女娲在造出了鸡、狗、猪、羊、牛、马等动物后的第七天,即正月初七,创造了人类。因此,正月初七被定为人类的诞辰日,也就是“人日”
。
因甲申年太过敏感,所以作者正笔反写,以生代死,用诞辰日喻祭日。
“甲申人日”
,是在暗喻作者生父崇祯帝的祭辰,因此作者写在这一日泪笔。
而且古有《人日思归》一诗: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作者同时也借“人日”
表达了自己思念故土之情。
所以作者此段朱批是为了祭奠生母和生父,为父母哭,故写在“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癡,谁解其中味?”
这几行字之间。
作者在书首已经写了,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所以批阅人脂砚斋就是作者自己。
靖本中的还有一条畸笏叟的批语“前批知者聊聊,不数年,芹溪、脂砚、杏斋诸子皆相继别去。今丁亥夏只余朽物一枚,宁不痛杀!”
1707年正是丁亥年,作者此时已经74岁了,距离75岁被处死仅余一年。故他才说只余朽物一枚,宁不痛杀!,是在感慨年华逝去,父母亲人皆离自己而去。
我想以作者特殊的身份,是不可能轻易告知别人自己身世的,所以批阅书只是作者自娱自乐而已。”
黛玉闻言,黯然道:“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原来是在说三位皇子逃离京城,各自求生,就是春尽之时,真真是可怜可叹!”
芙蓉子道:“是啊,王士元被告谋反,在堂上为自己辩解道:
吾今年七十五岁,血气已衰,鬓发皆白,乃不作反于三藩叛乱之时,而反于清宁无事之日乎?且所谓谋反者,必占据城池,积草屯粮,招买军马,打造军器,吾曾有一此乎?”
他说的虽然很有道理,但是清廷为了彻底斩除后患,还是判了他剐刑,后被康熙改为斩首,以示仁慈。作者在书中多次讽刺老鼠,最终还是亡于鼠年,真可谓造化弄人。同时他的家人也全部被诛杀,是以关于《红楼梦》一书的真相从此淹没无考。
不过姐姐也不必过于伤怀了,人生自古谁无死,作者留下一本《红楼梦》,几百年后为国人所尽知,也算做成了一件大事,我们如今解书也是在替他完成心愿,还是接着说晴雯、袭人的事吧。”
“薛宝钗说史湘云穿上贾宝玉的衣服,特意强调多了两个坠子。
宝钗说:猛一瞧,到像是宝兄弟,就是多两个坠子。他站在那椅子后边,哄的老太太只是叫‘宝玉!你过来!仔细那上头挂的灯穗子,招下灰来,迷了眼’。
这坠子就是明代皇帝冠冕上的纩充耳,这纩充耳在冠冕綖板左右悬红丝绳为缨,缨上挂黄玉,垂于两耳之旁。
这里等于在说史湘云是小皇帝替身了。
需要说明一下的是,史湘云的本命并非是宝玉替身,在这儿她只是客串了一下。因为演员就那麽多,所以有时候无关紧要的小角色需要客串一下。
前一章也解释过了,贾府就相当于一个戏班,里面的每个人都有本命角色,但是在有的剧情里也会偶尔客串一下别人。
史湘云到了怡红院,袭人提到史湘云订亲的事情时说:
“这会子又害臊了,你还记得十年前,咱们在西边暖阁住着的,晚上你同我说的话儿?那会子不害臊,这会子怎麽又害臊了?”
书中说明了这一年宝玉十三岁,史湘云和黛玉岁数一样,比宝玉小一岁,十二岁,那麽十年前史湘云就是两岁。
此节正是影射朱见深两岁时,孙太后将自己的贴身婢女万贞儿派到他身边,做了他的奶妈照顾他。”
黛玉了然道:“怪不得,我见有些评论文章质疑书中人物的年龄设定,湘云两岁时,怎会说让人害臊的话?还以为作者写错了,原来有如此深意,我便想作者十年修书,怎会专在年龄上混乱犯错。
想来若直接写袭人在宝玉两岁时,被老太太派去照顾宝玉,恐写的太明了,是以做了打一层马虎眼,中间加了个湘云。
和两岁的孩子说害臊话,自是暗指万贞儿居心不良,作为一个保姆,却去勾引一个小孩子。”
她从不口出恶语,此时顺口说出“勾引”
两个字后,意识到自己失言,瞬间飞红了脸。
却听芙蓉子接道:“现代常有人为万贞儿辩解,说史料有抹黑她的嫌疑,但是作为一个奶妈,能对一个从两岁起就开始照顾的孩子下手,很难讲此人是良善之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