骡子就不一样了,可拉货也可耕地,是寻常百姓中相对常见的大牲口。
张福贵笑着说,“那我今天下午就出去帮你问问。”
他并没有夸下海口能找个多么好又多么便宜的。
这样态度反而让姜小花心里感觉踏实,颔道,“那就全部劳烦您了。”
于是,姜小花等人又在此停留了一夜。
次日中午,张福贵兴冲冲地回来。
他先拿起桌上的水碗一口气灌下去,才喘口气说,“可算打听到了。”
“陈家村的陈地主家,有一头自家出生的青骡子,刚满两岁。”
“今天就送去县城市场了。”
李元之说,“两岁的骡子,那就是刚成年,正是最值钱的时候。”
“小哥很懂行嘛。”
张福贵笑道,“这样的骡子可不容易遇到。”
“难得的是来路知根知底,不怕买到病牲口。”
姜小花问,“这么好的骡子,对方怎么出价?”
张福贵说,“没到现场谈价钱,人家不肯说出实价。”
“我预估的价钱,最多给他到十五两银子,最低兴许能压价到十二两。”
姜小花开心,这比她想象中可便宜多了。
她又暗暗看了李元之一眼。
李元之略微颔,表示张福贵预估的价钱没问题。
姜小花说,“这骡子我要了,尽快交易吧。”
张福贵却是个实心肠的好人,一心为姜小花省钱。
“县城骡马市场今日有大集,肯定还有别的骡子、马匹,咱们可以先去问问别家的价钱。”
“据我所知陈地主这次急用钱,应该有杀价的余地。”
姜小花打算跟张福贵进城,买了骡子之后就继续赶路。
她把这个决定告诉了同行的另外两家人。
周大娘说,“我们也不能留在这,那就一起去县城吧。”
刘二大爷一家对此也没有异议。
其实他们都清楚,再怎么舍不得分开,前面的县城都将是大家分别的地方了。
张家村往北走不远就有一处小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