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宣公十八年
公元前591年,鲁宣公十八年。
十八年春,晋侯、卫大子臧伐齐,至于阳谷。齐侯会晋侯盟于缯,以公子强为质于晋。晋师还。蔡朝、南郭偃逃归。
克执政后的第一件事,还是对付齐国。
十八年春,晋景公、卫世子臧讨伐齐国,抵达阳谷。齐国妥协。齐顷公在缯地与晋景公举行会盟,派公子强到晋国当人质。此后,晋军回国。去年被晋国囚禁的蔡朝、南郭偃逃回齐国。
夏,公使如楚乞师,欲以伐齐。
夏天,鲁宣公派使者到楚国,请求楚国出兵讨伐齐国。
这是为什么呢?
据杜预猜测,是因为鲁宣公近年来对齐国有所冷落。看到晋国和齐国结了盟,难免有点害怕,所以赶紧去抱楚国的大腿。
还有一种更有意思的推测:此举并非鲁宣公的本意,而是季孙行父极力主张——去年发生在齐国的外交风波,季孙行父也受到了侮辱。回国之后,季孙行父和克一样,也要求讨伐齐国以雪耻辱,遭到鲁宣公拒绝。等到今年春天,晋国讨伐齐国,季孙行父便再度向鲁宣公施压,要求出兵。也许已经出兵了,没想到形势发展太快,晋国和齐国媾和了。鲁国骑虎难下,只得赶紧向楚国求援。
秋,邾人戕子于。凡自虐其君曰弑,自外曰戕。
秋天,邾国人在国“戕”
了子。凡是国内的人杀死他们的国君叫作“弑”
,外来人杀了国君叫作“戕”
。
楚庄王卒,楚师不出。既而用晋师,楚于是乎有蜀之役。
楚庄王收到鲁国人的出兵请求,非常利索地答应了。然而,部队还没有出发,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楚庄王去世了。
关于楚庄王的一生,后人基本给予正面评价。清代朱元英的观点比较具有代表性,他说:齐桓公和晋文公之所以称霸天下,是因为有管仲和狐偃,凡事都听他们的就行了;楚庄王手下的文臣武将,能力都不如楚庄王,大事全由楚庄王自己决定,然而基本符合天道人伦,就算错也错不到哪里去。恢复陈国,饶恕郑国,体现了他的豁达大度;不作京观,体现了他的仁义;不逼迫华元,与宋国签订城下之盟,体现了他的诚信。楚庄王的内政、外交、用人,处处将自己摆在退让的位置,得饶人处且饶人,可谓厚道。朱元英还这样比较说:齐桓公和晋文公之美,在于他们善于表演;秦穆公和楚庄王虽然不善于装扮自己,胜在内心强大。单就功业而言,前两者也算是有圣人之功了;但如果说到道德建树,后两者是君子所不能忘记的。
楚国遇此大事,自然不能出兵帮助鲁国。鲁国也真是水性杨花,马上又转向晋国,请求晋国出兵攻打齐国。楚国因此而震怒,所以有两年之后的蜀地之战。
公孙归父以襄仲之立公也,有宠,欲去三桓,以张公室。与公谋,而聘于晋,欲以晋人去之。冬,公薨。季文子言于朝曰:“使我杀適立庶以失大援者,仲也夫!”
臧宣叔怒曰:“当其时不能治也,后之人何罪?子欲去之,许请去之。”
遂逐东门氏。
子家还,及笙,坛帷,复命于介。既复命,袒、括发,即位哭,三踊而出。遂奔齐。书曰“归父还自晋”
,善之也。
这一年是鲁宣公十八年。十八年前,公子遂连弑两君(公子恶和公子视),硬生生地将鲁宣公推上了君位。鲁宣公感念公子遂的拥立之功,对其子公孙归父极其宠信。鲁宣公在位期间,“三桓”
的势力日趋壮大,已经对公室构成严重威胁。公孙归父想消灭“三桓”
以壮大公室的权势。君臣二人密谋之后,鲁宣公派公孙归父出访晋国,想依靠晋国的力量来达到目的。
这一年冬天,公孙归父还没有回来,鲁宣公却去世了。
阴谋论者可以大胆猜测鲁宣公是怎么死的,但是《春秋》只有冷冷的一句:“公薨于路寝。”
反正是死在自己的寝宫中,吃瓜群众爱怎么想就怎么想吧!
鲁宣公刚去世,季孙行父便在朝中宣称:“让我国杀嫡立庶因而失去强援的,就是襄仲啊!”
谁都知道,攻击公子遂,就是攻击公孙归父。公子遂为非作歹,确实可恶。但是,借公子遂来攻击公孙归父,总之是不厚道。时任司寇的臧孙许便直言:“当时不能治他的罪,他的后人又有什么罪?您如果想去掉他,我就请求去掉他。”
言下之意,想整人就大大方方地整,不要指桑骂槐,拐弯抹角,鬼鬼祟祟。
权倾一时的东门氏就这样被驱逐出鲁国了。
再说公孙归父从晋国回来,抵达笙地,获知国内的变故,便筑土为坛,以帷幕遮住,向他的副手举行复命的礼节。然后,公孙归父解开衣服,袒露左胸,用麻布系起头发,走到灵堂中应居之位,大哭,跺脚三次,退出,逃往齐国。
他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一丝不苟地按照周礼的规定办理的。在危难时刻仍然保持冷静的头脑和从容不迫的态度,是一种高贵的品质。《春秋》记载:“归父从晋国回来,抵达笙地。”
算是对公孙归父的表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