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把野苹果的三分之一搬出来,挑选完好的,清洗干净。
然后在杨墨垒起的一个简易灶台上,放上大陶罐锅。
烧了一大锅开水,把苹果放进去略略烫一下,捞出。
这个步骤是为了消毒。
然后苹果捞出来,晾在山洞前的大石头上。
让秋日的风和阳光把水果表皮的水分带走。
然后大家开始清洗大大小小的酒缸,洗干净了也用开水烫过。
倒出水后,也摆在阳光底下晾干。
家里几乎所有闲置的大缸都被拿到这里来了。
即便是这样,还是不太够的。
周越后来赶集的时候,陆陆续续又买了一些。
等苹果晾干表面的水分,就开始切苹果。
周越拿出了提前准备好的几把竹刀,大家分工合作。
有人负责削皮,有人负责去芯然后切碎,有人负责把苹果碎放到缸里。
这次是小规模做,为了防止失败黑,周越做的比较精细。
将来要大规模酿造的时候,果皮和果芯肯定就不会去了,苹果的风味也会更好。
但稍不注意,就会黑,不好看。
本来应该打碎苹果成浆,但没有料理机,只能人工弄碎了。
到了大缸里,再拿一个干净的大石头,在大缸底部,慢慢把苹果碎再研磨细一些。
这边忙碌着,那边清墨烧开一大锅山泉水,里面放上大块的冰糖。
这些冰糖是周越去县里花大价钱买的,这次酿酒成本里最贵的就是它了。
冰糖融化后,晾凉,把酒曲粉放进水里,搅拌搅拌。
然后再倒进放了半缸子苹果浆的,此时的苹果浆摸着还温,大概三十多度。
再搅拌均匀,然后还有最后一步。
那就是每个缸里倒进去一些买来的白酒,做个引子。
好让此次酿酒成功率更高一些。
用一根长长的粗棍子,在每个大缸中间钻一个孔。
此时苹果酒的前期就完成了。
忙忙活活到了下午,午饭都没顾得上吃。
才把这些野苹果做完,装了整整十只大大小小的陶缸。
缸口用油布捆住密封。都搬到山洞里去。
剩下的就交给时间了。
周越想大概十天后,再过来看看。
期间只派孩子们过来放放气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