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苏听懂了,他摇头道,“仙人说他无名。”
扶苏不是知识的创造者,他只是搬运工,广成子又没准备扬名,所以说无名最恰当。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此言不虚”
听到吕不韦的感叹,扶苏只是装听不懂,秦王不准备让吕不韦在这里碍眼,直言道“此事艰难,相国与户曹上下要多费心才是,第一年可少地方推行,以观后效,并着力制造农具。”
秦王现在已经明白了,一口气吃不成胖子,书上的内容也不可能迅的推广,官吏都不熟悉知识的情况下,贸然推广只会起反作用。
“臣这就安排,”
说完吕不韦就先行告退,此时的他接过重任,以为秦王还是看重他的,没准备让他当商鞅,他琢磨着怎么着也得是个张仪或者甘茂蔡泽吧
由此可见在麻痹吕不韦这件事上秦王做的很成功。
吕不韦走后,秦王没有立刻把少府和考公室令叫过来,他看向儿子,想到这小家伙对吕不韦的笑,心里颇有吃味。
他没记错的话,扶苏的政见与他不同,并且肉眼可见地在某些方面趋向吕不韦。
秦王爸爸很吃醋,后果很严重
这可不是扶苏关注他母妃的身体健康的事情了,吕不韦是一个外人
扶苏也看出他父皇的心情不好,也猜到了他为什么不开心,但他知道怎么能让他开心。
“吕不韦他还有用。”
这点秦王也承认,他勉强地点了点头,继续盯着儿子看。
扶苏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李斯不是全身都是精华,同理,吕不韦这个在无数世界都是反派的大秦相邦也不是全身都是糟粕。”
吕不韦在执政秦国时,内外都颇有政绩,对内,推动了郑国渠方案,对外蚕食东周,韩国,魏国的大片土地,设置了三川郡东郡,可以说真正地把秦国的触手伸到了中原腹地。
“即使有荀卿的议兵在前,但吕不韦能在吕氏春秋里提倡军队进入六国不动黔还是先礼后兵占据大义足以说明他脑子是清醒的。
不能这边秦军进入关东六国内就要割人家的麦子,吃人家的牛羊,掘人家的坟墓,顺便屠屠城,再把屋子给烧了,最后再大言不地说,我大秦是为了统一天下,消弭战祸,你们应该感谢我。
这不可能,既然父皇您不准备实行六国黔低秦民一等,那么为了天下一统,消除黔的敌意,不应再恢复斩制。”
扶苏着重提斩制是因为吕不韦死后,秦王政十三年秦国又来了一次斩行动,当然,之后再没有了类似的事情,想来也是不利于秦国攻城掠地。
当然他不否认斩制消灭了六国的有生力量,但还是那句话,有利必有弊,有得必有舍,不可能秦国这边紧紧盯着六国军队黔的人头,还指望人家不反抗。
关东六国又不是秦国的儿子,这么做他们图什么
扶苏不觉得黔傻,商鞅懂人性,吕不韦也懂,只是他们所处的时代,所拥有的目的不同,自然也会有不同的举措。
比如把孟子放到后世皇权独大时,他能写出君视臣如土芥,臣视君为寇仇这种话吗
你让春秋战国的诸子们畅想没有君主的国家,就像在空中搭建楼阁,他们最多能想出效仿传说中的三代禅让,然而北边的燕国也因为禅让爆了子之之乱。
秦王心想,不用你说,我也看到了。
不过对于吕不韦的所谓义,秦王有不同的看法,说白了,义就是更大的利。
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而诸侯之门仁义存焉。
荀子口中真正的义兵很难做到,但架不住有猪对手,所以秦军只要比过去的自己好,只要比六国好,就能争取人心。
不怪荀卿在赵国议兵时要批评李斯,看到秦国强大就觉得秦国的制度最好,觉得义兵完全无用,这简直就是拿了芝麻丢了西瓜。
愚民可以,别把自己也愚弄过去了。
说起来,扶苏觉得吕不韦比他惨,基本吕不韦都是反派boss,就有的世界选择性忽略了嫪毐的存在,直接说吕不韦要搞死父皇,自己当秦王。
扶苏的评价是,吕不韦在这点上不如赵高子之,真正想谋朝篡位的都在指鹿为马,他吕不韦实在不能算是个中翘楚。
一念至此,他又觉得自己可笑,以结果论,他尚且不如这两位,评价起来多少有点自取其辱的意味了。
就在父子俩各自陷入思索时,一道来自华阳太后宫中的请求让他们脱离了义兵这个思想漩涡。
来自思徳宫的寺人传达了华阳太后的意思,她想要见一见秦王。
华阳太后的请求秦王政无法拒绝,毕竟这是他名义上的奶奶,一次两次可以借口不去,三请四请他还能不去
但有句话是无事不登三宝殿,华阳太后和秦王之间,是很难有纯粹的亲情的,在王宫这个权力漩涡之间,你让他们忍住不利用对方,那是很难的。
扶苏的年纪小,他并不知道华阳太后做了什么,但用脚趾头去猜,也能想到,绝对是有分蛋糕的企图,不是前朝就是后宫。
要么,华阳太后的目的又是什么呢&1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