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中一间木屋,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妇正在油灯下缝补衣服。
一旁的架子上码放着一簸箕的桑叶,桑叶上有蚕在进食,也有蚕正在吐丝化茧。
院子里一棵桃花树盛开正艳,一名书生打扮的男子脚边摆放着行李,抬头望着夜空明月,手中捧着落下的桃花。
屋外的一条河流边,停靠着一艘小舟,舟上摆渡的老鳏身穿蓑衣,似乎在等待着游子的到来。
远处的山中似有小径,明月撒下光辉,让山林带着一丝朦胧的意味,寂静幽深令人看不清前路。
众人脑海浮现出游子即将远行,母亲用针线缝补着儿子的衣物,一种别离之情涌上心头,寂寞无言。
李泰白闭上眼回味片刻,睁开眼再次将诗句细细品度,这才将空白处的诗句念出。
原本就饱含深情,拥有不俗朗诵功底的李泰白,眼眶竟然开始湿润,忍不住被这首诗词牵动起心肠。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泰白闭上眼,深吸口气,一滴热泪夺眶而出,脑海中不禁浮现起早逝的母亲,每晚忙碌的身影。
如今只有每年的清明时节,才能到母亲坟前敞开心扉,叙说思念之情。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为人子女,最大的痛苦莫过于此!
“相见时难别亦难!写得好啊!”
李泰白忍着热泪反复念诵。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
这看似在说着春蚕的一生,以及蜡烛燃烧殆尽后的场景。
但是这又何尝不是比喻父母的爱吗?
而老师对学生的爱与父母对子女的爱,其实又有什么分别呢?不一样在育人吗?
所有人念到这首诗时,都忍不住在脑海里回想起父母操劳的画面。
小时候父母抱着生病的自己看病,忙完工作后,还要熬夜陪在身旁。
长大后父母忙着挣钱,供自己上学读书。
舍不得吃的让给自己,把最好的拿给自己,出门在外,怕自己吃不好,穿不暖,总要一次次反复念叨。
我们总忍不住厌烦并呵斥一声啰嗦,但是归根结底,他们是因为爱我们,用一生去呵护我们!
就像是春蚕用自己的死亡,去奉献蚕丝给人们御寒,温暖我们。
他们就像蜡烛一般燃烧自己,流下一滴滴泪水,也要照亮我们!
老师如是园丁一般,在校园里培育祖国的花朵,不也是在燃烧自己的生命,奉献给莘莘学子吗?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钟焱焱用手拉着宣纸,低头念出后半部分诗句,整个人如遭雷击一般,眼眶刹那间变得殷红一片。
她抬头猛地看向林枫,却见他风轻云淡,好似这一切都与他无关。
在场众人全都是文科尖子生,特别能够理解这种父母与老师的关爱,对他们人生成长的帮助和共鸣。
“好好好!此画笔锋沉稳凝练,于细节处更添古朴厚重之感,非浸淫此道数十载之功力,无法做出如此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