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爱上中文>电影意志的胜利阅兵音乐 > 电影深处是故乡(第2页)

电影深处是故乡(第2页)

的生活。台湾曾盛行一种“离散文学”

,小帅的家庭叙事有离散美学的味道。在贵阳的时候,三线的上海人都谋划回沪,似乎所有人都有一个可以确定为故乡的能够理直气壮回去的地方,王小帅一家却不那么肯定。上海并非确定的故乡。这种没有故乡的感觉,是如此强烈地充盈于王小帅的电影与文学叙事里。

故乡究竟是何物?这个概念本身并没有那么美好,甚至有人说故乡是一种暴力。故乡往往是一种强制性的联系,一种被给予的身份和限定,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故乡。故乡这个概念也不包含自由、主体性这种现代价值。我理解小帅眼中的故乡,也许是一种理念性的存在:故乡是内心深处的理想地。在这里我们拥有“在家之感”

,内心安定自在,行动上自由,某种程度上它还可能是意义的提供者与发源地。

100%"

class="

bloter"

data-ckeditid="

ckeditorPic0441609979207896"

data-der-atmosid="

5527c1c8a4e2eb92056a5f40aeca8905ff65547371e4"

data-der-srcbackup="

imagesPic044。jpg"

src="

m。cmread。wfbrdnewbooks194896536414896oebpschapter08imagesPic044。jpg"

style="

width:100%;height:auto;border:none;"

inUrl="

m。cmread。wfbrdnewbooks194896536414896oebpschapter08imagesPic044。jpg"

>

王小帅

人们往往从这样的精神层面来使用故乡这一概念,而对于一种实体性的故乡,我认为它不仅仅是出生地,也是每个人昨日所历经的一切领域,那是供我们回想和凭吊的时间与空间、历史和场景。电影在最深处与故乡建立着联系,两者之间的关系,在王小帅作品里几乎处处可以索引。即使他在表达无家之感,也是对故乡的某种思考和梳理,这个过程是一种电

影再现,也是一种生命自觉,进而成为一种行动与抵抗。

在生活当中,当王小帅遭遇和父亲一样的抑制性力量的时候,毕竟时代变迁,他已经有了不一样的行动空间和行动能力。他在福影厂努力写剧本、等机会,但是他最终无法复制张艺谋等人在广西电影制片厂被重视、很快实现电影梦的经验。第二年的某次会议上,领导说小帅要再锻炼五年才可能有拍片机会的时候,王小帅径直离座,奔向宿舍,十五分钟内就把包打好,离开了福影厂,赶往回京的火车站。

从社会史和精神史的角度来看,这是时代和人的一种进化,是生命之自由意志绽放的伟大一幕。而对中国电影人自主性创作的持久压抑历经无数年,在1990年前后也得以改观。中国独立电影在90年代的产生,代表着中国人尊严的某种实现,它是一百多年来追求自我做主的生活运动、社会运动、精神运动的典范。那个时候,王小帅成为了中国独立电影的重要代表人之一。

1990年后的王小帅成为一个“北漂”

,四处蹭住,最终拍出了处女作《冬春的日子》,这是在传统电影体制外的荒烟蔓草间开辟的新路。不再去寻找厂标,自己去找废弃胶片,摄影、美术由身边朋友担任,演员是自己美院附中的同学刘小东和喻红。在言几又书店的活动上,他说:“我要把自己

所知道的一切,按照自己的思考说出来,不要像以前那样被别人左右。拍《冬春的日子》,我就拍一个小小的个体,颓废的、没落的、没有成功的小艺术家,成天在恍惚中度过。其实这也代表了一定的普遍性,代表了个体的脆弱。出来后很快就有反弹,说这是年轻人的无病呻吟,没有生活。我们就反驳,我们每时每刻在生活中,我就是生活。”

在《薄薄的故乡》里,他说电影拍的是刘小东夫妇的故事,“可附着的却是我现在的心境,一个恐惧、迷惘、失败的世界”

。而片子中娄烨“扮演一个有气无力的逃亡者,其实是在他身上安置了一个我”

这些挫败了的人物形象,丝毫没有要求纳入集体来解决生命问题的愿望。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中国电影当中,个体都是因为纳入集体才获得了人生的成功,被个人情绪左右的人物都将受到惩罚。《冬春的日子》如实呈现脆弱悲观的个人,堪称破天荒,本片也是数十年来中国剧情片个人表达的真正实现。导演和电影人物的追求往往是一致的,《冬春的日子》乃至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独立电影,都是导演要求自主性命运,不接受被给予的人生方案的产物。今天看这批片子,往往觉得没什么了不起,但是必须将其投放在中国整个的电影史、思想史中去看,才能看到其真实的

意义所在。

自主的表达实现了,但传播受到了限制,对于高耗资的事业来说,这是非常有效的抑制措施。1993年后十年间,中国独立导演多处于禁忌状态,一直到2003年开禁。在这前后,电影制作和院线建设对私人资本都实行了开放,中国电影“真正的市场化”

时代似乎到来了。随后中国院线票房成绩猛增,人们欢呼迎接“中国电影黄金时代”

。票房的繁荣将带来电影界私人资本的发达,而这应该给独立艺术电影提供更大的生存空间,但比起繁荣的商业片来说,最近中国独立电影的局面却加倍惨淡起来。我们应该追问——被动性生存在当下是否已经改变?导演们创作的自由究竟获得了怎样的递增?

关于2003年第六代导演的解禁,我曾发表看法——单就创作来说,他们在地下时,创作的自主性其实更强,因为不在国内院线播放。解禁之后似乎是被赋权了,但是创作时反而必须默认那两种控制力量的存在。整体来看,贾樟柯在地下时期创作了更多好电影,娄烨的好电影也多是在禁忌状态下拍摄出来的。

100%"

class="

bloter"

data-ckeditid="

ckeditorPic0191609979207906"

data-der-atmosid="

5527c1c8ad93e58805538b46ac4e0905ff65546d4488"

data-der-srcbackup="

imagesPic019。jpg"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