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一提起袁老就不太绷得住情绪,我们今天能够吃饱饭,得感谢袁老及他的科研团队,得感谢那些无数为了粮食潜心实验研究的科研工作者们。感恩。
天幕之上,老人的照片缩小,接着又浮现出了多张照片。
他们有的人背后是稻田,有的背后是麦地,有的手里拿着红薯,有的正在研究土豆,有的正在查看玉米,有的正在种植南瓜
这些照片上的人物,各历史朝代位面的人一个都不认识,但这并不妨碍他们看懂这些人究竟是做什么的。
他们也说不上来自己究竟是个什么心情,吃惊、诧异、疑惑、羡慕、自豪、高兴、酸涩等等情绪好像全部都有。
严格来说,作为天幕之中那些人的祖先,看到他们的后人过着能吃饱饭的生活,他们心中感慨良多。
许多人说道“果然,不论到了什么时候,人都是要吃饭的。”
也有人惊讶且不解,“后世还有人专门研究地该怎么种”
“这些人就是了。”
望着天幕之上那一张张朴素的脸庞,他们心中的情绪复杂难辨,“有人研究稻谷,有人研究麦子他们研究的还不一样,这应该就是后世人能吃饱的原因吧。”
不少庄稼人很是不敢相信的说道“原来会种地在后世这么厉害”
“天幕都说感谢这些人了,肯定是功绩甚大。”
有人喃喃道“就是不知道他们是怎么做的,我们现在能不能学起来,让我们自己也能吃顿饱饭。”
“天幕肯定会说的。”
“一定会的”
“”
他们太眼馋那个亩产上千斤的粮食了,他们也渴望着天幕能够告诉他们究竟该怎么做。他们的要求不高,能比现在的粮食多就好了。
天幕啊,快告诉我们吧
亩产千斤对我们现在来说是很稀松平常的事情,但对于水稻亩产量只有两三百斤的古人来说,这就是遥不可及的神话,是庄稼人根本不敢想象的事情。
亩产千斤很稀松平常啊
他们不禁又酸了。
难怪后世那么多人呢,能吃饱饭,粮食能收获那么多,那肯定能养得活。
杂交水稻是个好东西,但对于没有任何科学基础的古代来说,想要研究出杂交水稻来是根本不现实的事情,加上本人并非农学生,相关知识知道的实在有限,所以在此提杂交水稻只是为了致敬袁老及相关的科研工作者,并不会过多讲解
嗷嗷待哺的众人“”
不是,等等
怎么又不讲
等了半天、眼馋了半天杂交水稻的各历史朝代位面的人们齐齐傻眼了。
以前天幕每说一样东西的时候都会讲解该怎么做,他们以为这次又是那样,结果现在天幕来了一句话略过、说这只是“致敬”
、不准备细讲的时候就叫他们完全懵圈了。节奏变得太快,真差点没反
应过来。
“能不能做到你别管,
你倒是先讲讲啊”
有人着急的对着天幕呐喊。
“你讲啊就算你知道的很有限你也讲讲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