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这样,普玄在佛法的熏陶下长大成人,而商人夫妇也在他三十多岁时相继离世了。
商人做了一辈子的生意,名下有万贯家财,普玄又是他们的独子,自然而然,那万贯家财就落到了普玄手中。
普玄视钱财如尘土,本不将那巨款放在眼里,直到后来生战乱和饥荒,他才领略到,钱财,可以救命!
那个年代,被战争和灾荒相继荼毒的百姓们苦不堪言,每一家都是勒着裤腰带过日子,一袋米或一袋面就能换一个大活人。
山坡上的野菜被薅得根都不剩,水里凡是能动的生物均被捕捉食尽。
在这种人人自危的环境下,愚昧的人们还想着传宗接代,一个接一个的生孩子。
可生完之后他们才现,他们根本养不起。有的孩子因没有食物被活活饿死,有的人心眼多,不想自己孩子饿死,就把难题扔给别人。
先是有一家夫妇把自己的孩子放到了普玄所在的寺庙门口,他们想,出家人慈悲为怀,总不会看着自己儿子饿死,他们肯定会想办法的。
正如他们所料,普玄和师父捡到孩子后将孩子抱进庙里,有吃有喝好生喂养起来。
这下可喜坏了孩子的父母,两人乐颠颠地回到家,还向邻居友人推荐,说某某山上的寺庙有吃有喝,和尚们还帮忙喂养孩子。
此消息一出,顿时如脱缰的野马传遍方圆几里。
那些贫困潦倒,养不起孩子的人们大喜过望,连夜将自己的孩子丢到寺庙门口,以道德绑架的方式逼迫僧人为自己养孩子。
心里还都盘算着,等孩子养大了自己再去要回来。
从那里起,普玄所在的寺庙门口就开始络绎不绝地出现孩子。有的一次出现两个,有的甚至一次出现十来个。
普玄和师父虽倍感无奈,但却没有任何应对的办法,他们是出家人,肯定不能见死不救,只能来者不拒。
那段光景,寺庙里的孩子最多达到了五百多个!
这么多孩子,需要有足够的粮食,还需要足够的人来照顾。
寺庙里哪可能有那么多钱?于是普玄就动用了父母留给自己的遗产,用来哺育那五百多个孩子。
又过了几年,普玄的师父去世了,人们也度过了那场灾难,有条件的父母开始陆陆续续地把自己的孩子带回家。
但寺庙经此后一举成名,如同免费的孤儿院一样,成了一些父母抛弃孩子的绝佳地点。有的人甚至开着车,不远千里去扔孩子。
禅木等三十三个人,便是在近代时,父母生下他们后出于各种原因不想养或不能养,寻着风声扔在寺庙门口,一走,便再没人回头。
而普玄依旧无怨无悔,用父母留下的巨额遗产含辛茹苦地抚养他们。
三十多个兄弟知道自己的父母不会来接自己,也不抱希望了。
他们自幼生长在寺庙,对佛法有了参悟,对寺庙和普玄也有浓厚的感情,于是便一起出家,成了普玄的弟子们。
至此,普玄的身世和禅木等人的身世,便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了。
夏悠南静静听着,眼泪一直在眼眶里打转。
多可笑啊,在战争和灾荒年代被抛弃的孩子都有父母接,他们这些在和平时期被抛弃的孩子,却没有一个亲人接他们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