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爱上中文>静心听禅语 > 四桃花源记赏析4(第1页)

四桃花源记赏析4(第1页)

【设酒杀鸡做食】,酒,真心之智慧甘露也。鸡,妄念之机心也。见到自性桃源——自性真心之后,仍然要继续修行,即悟后起修。这时的重点已经变了。见到真心之前,所有的修行都是为了寻找真心、见到真心。见到真心之后,修行的重点就变成了安住真心,同时继续清理妄念习气。设酒,即是不断地强化真心,安住于真心。杀鸡,即是清除妄念、机心、习气。作食,代表着这就是一日三餐,每天都要如此,要把这种修行变成生活方式,长期训练。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这时,又再一次出现了新的剧情。即居住在自性桃源里的同村人。不知为何,写到这里,突然想到了《论语》开篇中的那几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之所以有机缘写作这篇解读《桃花源记》的文章,正是源于对《论语》开篇这三句话的解读——从习仁之乐、友仁之乐到安仁之乐,由此而心生“自性桃源”

之想,并且最直接的关联,就是写“安仁之乐”

时,【黄垂髫,并怡然自乐】很自然地就出现在了脑海之中。而现在解读《桃花源记》,写到这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亦自己跑到了笔下。难道是孔圣人和陶令一起商量好了吗?要借助我的笔相互为彼此做注?虽说前面刚刚说过不可拘泥于文字的故事,但也不可小看文字的力量,如果没有《论语》和《桃花源记》,我们又怎么会感受到孔子和陶令这两位圣贤鲜活的生命呢?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这句话用在这里做注解,真是再恰当不过了。大家都是致力于追求自性桃源的“陶粉”

——现在有理由怀疑,陶令之所以为自己取名为【陶渊明】,其实正是【桃源明】的谐音!《桃花源记》,就是如何寻找自性桃源,让自性桃源的光明和芬芳显出来的实修路线图!这个现有没有可能被列为“新视角十大考古现之一”

?!而且排行榜的可能性极高呢!

由此想到了一位朋友——陶语。最早对【桃花源】产生特别的兴趣,就是因为好友陶语写的一篇游览“桃花源”

并与陶令跨越时空进行心灵对话的故事。那时候与她在微信上专门就“桃花源”

的相关内容进行了交流。记得当时还说过一句话:希望中国的乡村在未来处处皆是桃花源。并写有一诗也一并录在此处——

好山好水好地方,桃花源里采茶忙。且把新醅奉知己,红萝绿韭菜根香。

是不是您也感受到了桃花源里的花香、茶香、菜根香?

这些正是桃花源为远道而来的朋友们准备的丰盛的佳肴呢!

且回到正题。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询”

。越是品读此文,越是惊叹于陶令此文结构上安排得巧妙。短短三百多字,竟然蕴含了非常丰富的层次,甚至到了一句话一个层次的地步。

在完成了“自性桃源”

与寻觅者的对话之后,“自性桃源”

又重新换了一个身份,以“村中人”

的形象再次出现了。注意,当我们回看【见渔人,乃大惊】的前文时,如果再仔细一点的话,就会现这位“见到渔人的人”

,是【没有面目】的。没有任何关于这个人的具体描述,年龄、性别、外貌等,没有任何信息。而且明显地与“村中人”

区别开来。从简短到极致的语言中,却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其“主人”

的感觉。【问所从来、便邀还家】,这种理所当然地、自在、自主的风范,不正是“自性桃源”

、自性真心的暗喻吗?而渔人第一个见到的这个人恰好就是这个“位置”

上的人——桃花源的主人,不正体现了陶令运筹之巧妙吗?

直白一点说,“武陵人”

,正是陶令也;“见渔人者”

,正是“自性桃源之陶令也”

。村中人,亦是“自性桃源之陶令”

幻化身也。仔细体会一下,是不是这样呢?

下面且看看,当陶令再次转换了身份之后,将要传达一些什么样的信息。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