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苏轼(宋)
这首诗是东坡居士颇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流传甚广,用“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来形容,丝毫不嫌夸张。
这是一首明显带有视角学特色的诗作,并且深深地蕴含着超级视角的智慧启示。
这首诗名为《题西林壁》,为东坡居士在游览庐山胜景之后在庐山北麓之西林寺的墙壁上挥毫写就的。
西林寺为佛家寺院,东坡居士平生亦喜欢参禅悟道,且修为很高,其有《禅喜集》传世。其文学作品中,对笔者影响较大的为《赤壁赋》,其中亦有与视角学有关的精彩论述,以后将专文赏析。另一篇就是这首《题西林壁》了,每当吟诵读来,顿觉禅韵扑面。
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看是一种视角,侧视是另一种视角。视角不同,所见即不同。这里的“岭”
和“峰”
真的是“庐山”
吗?这同样取决于赏析的视角。见山是山,或者见山不是山,其实与山无关,唯在视角也。
远近高低各不同:远近高低,皆是不同的视角,视角不同,看见的视界世界即不同。对于山,或者对于这首诗,都是如此。
不识庐山真面目:此句一出,禅机泠然!“庐山”
者,即非“庐山”
,是名“庐山”
。庐山不在西林外,假借其名喻灵山。
庐山,诗中之景也,诗中之境也,诗中之镜也。
景即自然景色,境即心境,镜,亦心镜也。以景为喻,探寻心境,体悟心镜。
景,移步换景;境,心变境变。此两者,一外一内,皆映照于心镜之中。镜中诸相,变化无常,镜体无改,如如不动。
能见心镜者,可见真面目,不识心镜者,迷惑亦是寻常事。
真面目,这三个字中,都有“目”
字,“目”
是这三个字的核心。“目”
是什么?目就是眼睛,就是视角。
能见视角者,方算见眉目。能见超级视角者,方见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在景色中沉迷,即不见庐山真面;在心境中沉迷,即不见灵山真面。唯有超越局部,才能照见整体,唯有超越局限,才能达到无限。
当诗人写下这些诗句的时候,诗人的视角就有了一种全局性的、超越性的观照和透视。正是这种全局性和超越性赋予了作品非凡的意义。
读者在诵读的时候,其实是在一定程度上自然地“重现”
诗人的视角,并通过这种“重现”
启迪生命本有的智慧。
只是读者在“重现”
的时候,是否能把“景、境、镜”
全部重现出来,则是不确定的事。于是作品就有了纵深,不同的人即有不同的视角,从而获得不同的体悟。
笔者在《空海浪花》中有句话是这样说的——不识如来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心中。
以视角学语言解之,如来者,即超级视角也。人们之所以见不到超级视角,是因为人们执著于映现在此超级视角中的四大假合之身为身,无常生灭的分别妄想为心,以此虚妄身心执著为我,而不见如来真我——无来无去、无生无灭的超越视角。
东坡居士以景为喻,挥毫题之,正是借景抒怀,以觉有缘。
作品富含视角学智慧,可以称为东方视角智慧美学艺术的上品佳作。
当我们一遍遍地朗诵吟咏,超级视角之美,以及超级视角智慧的意蕴即在咏诵中延绵不绝——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