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3
d、4
又是我最讨厌的有几个的题目。】
西汉。
刘启已经命令百人问天幕,可仍不及秦某人。
但是,当他听到秦某人脱口而出的“秦律”
后,对于“始皇复活”
的文字,更为吃不准了。
刘彻在天幕第三次问秦某人的时候,察觉到了不对之处。
此前已有多人和天幕联系上,然至多,只能多问一个问题。
秦某人是个例外。
为何是个例外。
“秦朝已找到更佳的联系渠道,尔等,还在等什么?”
北宋。
宋钦宗早已闭门谢客,在听到“秦律”
的时候,不由得深深地出了口气。
讲秦律好,讲秦律好啊!
希望不要再讲北宋的任何事情了。
相较起这些各有所思的掌权者,正如何夏夏之前所说的,还是百姓们的想法,更为实在些。
因为再次听到“化学”
二字的百姓们已经开始沸腾了。
尤其是按照天幕所说,诗词中所描述的现象,都是有对应的知识的,这让平日里从来没有想过“为什么会这样”
的人,突然就开始抓耳挠腮了。
对啊,为什么潭水看起来很清的时候,就会觉得潭水很浅呢?
钟声到客船,不就是声音飘到了客船吗?这其中有需要分析的知识吗?
唐朝。
正在赶路的李白不禁感叹,后世是真的喜欢这句诗。
上下这么些年,诗词当然不胜枚举,可天幕讲了三次的题目,已经是第二次讲到“飞流直下三千尺”
了。
其实,他有更多更好的诗作的,完全可以多讲讲,何必只盯着这一。
若是可以,在天幕讲完这道题之后,他一定要与天幕联系上,将自己最得意之作尽数告知于她。
【这题的答案是c项,对应正确的有三个,分别是12④。
不过我选了a项,一个。我只在2上打了一个钩。
来一个个看吧。
先第一个,声音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我之所以觉得它是错的,是我想到了横波和纵波,我就觉得它不是直线传播。
但是解析说,声波是声音的传播的方式,也就是指声音的波形。
而声音在空气中传播,会向着温度低的地方拐弯,但假设一个地方的温度是均匀的,那么就是直线。
按照这个说法,很有可能离得近的地方,因为温度太高而没有听见声音,相反离得远的地方,却因为温度低而听见,因为声音拐弯了。
但是这句诗中没有提到空气的温度不同,所以可以看做是温度相同,那么1是正确的。
说实话,我感觉这个1,有点不严谨。寒山寺到客船,光是看它们之间的垂直高度,这么大的落差,温度肯定不一样。
不过,就当它对吧!反正原理记住了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