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坦听着都尉的话,透着一股十足明显的“道别”
意味,再合上刚才拒绝自己随行,似乎更是坐实了某些猜想。
“前日与淳于长史商调民役时,曾与乐使君会议了一次。近些日子,乐使君为前线军事绊住了,所以对你的除书迟迟未至。当然,也听了说个中还有一些其他缘故,不过都是琐事,就不提了。”
都尉饮了一口水后,娓娓道来。
周坦认真听着,心中所猜想,已中八九了。
“乐使君于我说,三、四日内,便会制好除书。适才不让你参加此次的军务,便是顾虑如此。除书下达后,你就要往刺史府受任了。文遂,恭喜你了。”
都尉和蔼的说着。
“周坦绝不敢忘都尉的栽培之恩。”
全甲在身,周坦尽可能欠身施了一礼。
“好了,这几日你便安心在衙里候着消息。我呢,后天便开拔了,此次出征,路途遥远,少说又得数月才能往回。你右迁之庆,怕是要错过了。”
胡潶依然笑着,对于麾下有人才得以高就,他是由衷的欢欣。
他与周坦相处不到半年,得益于时常练习枪术的缘故,难免会有個人情义。
说到才识,他是一个武人,对麾下的关注并不能全面,然而,周坦在处理农政、文书之事上,向来无任何错漏,可算是一个合格的人才;又及,在应对官牛失数案上,虽不知暗中做了些何事,终究是在三日之内化解了此次危机,亦可见其怀有谋识。
楚王宴上,一展诗文才学,是周坦此次得以升迁的转折点。
他后来多多少少听闻过一些传诵,可惜自己不甚懂,只能粗略感受到对方是有政治态度及理想抱负的,又且,也与当下清谈之风截然不同。此一点,确是颇有争议。因为此子一旦定了这般文风,也就说明其必将与主流士族背道而驰。
();() 乐使君是建安时期功勋之后,故而十分看重周坦这般的文风和思想。如今,此类文风和思想,已是万般稀罕。
但,之所以稀罕,亦说明了难入主流。
像乐使君这般旧派的将领,于今也不多了。并且他们当中大部分还都在抚边。
周坦的政治理想,若不能位至一定高度,属实是难以实现的。只能说,此子选了一条十分崎岖的仕途路线。
不过,崎岖归崎岖,此子非世家子弟,原本就不会有顺畅的仕途。今日能得乐使君赏识,也算是与士载公殊途同归了。
说来,胡潶其实也曾对周坦寄予厚望。无他,只因麾下稀缺敢战武勇之人,周坦愿意习武,已经是难能可贵了,只要肯吃苦,假以时日,必定能委以重任。边境地区,时有战事,就连乐使君麾下都却武人,更遑论其他番部?
故此,如今周坦得了右迁,于他而言,可喜可贺亦有一些不舍。
“都尉关照,周坦没齿不忘。往后也定当铭记都尉这些时日的指教,用心为使君效用,不敢辱没度支部的名声。”
周坦郑重应道。
这一刻,他倒是也对这位笑容可掬的富二代都尉心生不舍,世家出身的胡潶,不仅不嫌弃自己一介田兵,悉心指教武艺,甚至是真心表达了升迁的祝贺,风度可鉴。
但升迁既定,他自然还是希冀有更好的前程。好在度支衙与刺史府都在寿春,青山不改,绿水长流,他日无论公事还是私事,多少还能与都尉再相遇。
演武罢了,归还了全身铠甲,周坦辞了胡潶,怀着万千心绪回到了大房。
刚进大房,就看到了徐罕心事重重的在收拾刀笔墨简,时不时还自顾自的摇头叹息,知情者明白这是在忧出征,不知情者只怕还以为被判了斩刑。
“兄长,何必苦成这般……”
周坦立刻问道。
“贤弟,为兄大抵也猜到了,应是伱升调的除令将到,恭喜了。你升迁之庆,为兄怕是不能参加了。”
徐罕无奈说道。
“周坦并无多少近友,如今兄长及诸位同僚都忙于军务,庆祝不庆祝的,也就得过且过了。”
周坦笑了笑说道。
“贤弟你有大才,也有远志,比我强多了。今后,可得多关照一些老哥哥我了。”
“既以兄弟相称了,何须再说这样的话。”
徐罕颇为感慨,欣然的点了点头,继而又继续开始收拾物件,时不时依然还会自息。
“兄长,其实无需多虑。我等输送辎重,是军中头等要务,沿途必会有友部关照。而且路线我也看了,无非是出舒县后大约六七十里的野路稍有风险,可归根结底,仍在后方。不至于会有甚大危险。”
周坦哭笑不得,加以了一番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