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爱上中文>大宋官人张正道 > 第九百二十六章 太费钱(第1页)

第九百二十六章 太费钱(第1页)

“你啊你”

赵煦也是无语了,“你是真钻进钱眼去了罢,开口闭口都谈钱”

张正书理所当然地说道“我就是一商贾,商贾不谈钱,那能谈什么要是商贾都不挣钱了,那什么养活手底下一大帮子人我这是有责任心的表现,你是不知道我现在养活了多少人”

赵煦倒是笑骂道“你这人,歪理倒是一套一套的。”

张正书笑了笑,没有辩驳。

对于理念不一样的人,这个真的说不清。就好像后世富一样,他都富了,为啥还这么努力工作可能富会说,这是一种责任,你无法理解,但这就是人家的想法。赚钱已经不是主要目的了,人家是有社会责任的。这个社会责任,不是说他非得捐多少钱,才能体现出来。最有社会责任的体现,就是他坚持办企业,办实业,让更多的人能就业。拉动就业,就等于缓和了社会矛盾,这是最为功德无量的事。

穷计,富长良心,大抵上说的就是这个。

所以说,赵煦并不明白张正书的苦心。

想想看,后世一条铁路,了多少工作岗位啊别的不说,单单是站点上的流动摊点,一样是个就业的岗位不是张正书也想仿造后世的铁路这般运营,给失业率颇高的大宋,带来一些不一样的变化。

试想一下,如果水浒传里描写的是事实,有工作的杨志会上梁山吗还有,像杨林,吕方,郭盛,王英,郑天寿,朱武,史进,孔明,孔亮,阮三等人,如果不是生活所迫,他们会做强盗吗

如果大宋有那么多工作岗位的话,这些人再不济,也能混口饭吃吧还有,如果有选择的话,谁会去做贼啊老老实实做一个良民不好吗,老婆孩子热炕头的。

张正书觉得,如果大宋的就业率高一点的话,也不会有那么多无家可归,走投无路的人了。而各地的起义,也会少很多。比如张正书这两年来,不遗余力地帮很多人都建立起了小作坊,甚至他信得过的人,比如李家村有头脑的人,都得到了不少关键性的技术。

因为这些作坊,大多开在开封府周遭,所以开封府已经人口多得不能再多了没办法,谁让这些作坊都大量招工呢

这样作坊集群,是有点产业聚集的效果。但人多了,市场也就被瓜分得更加细了。怎么说呢,好比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这作坊多了,同行自然也就多了。自古同行是冤家啊,你多赚一点,同行就少赚一点,这能不是冤家吗

得,这天底下做买卖的,哪个不希望同行死,哪个不希望自己独占市场的

但问题是,肯定没有那么容易。

所以,一些技术好的作坊,自然能有进项,而不好的作坊,也开始琢磨着换地方经营了。其实,这正是张正书希望看到的。单单是开封府繁荣,那算得了什么事要整个大宋繁华昌盛,那才是国力的体现最不济,几个大城市,或者是比较大的城市,都有汴梁城一半多的水平吧

可惜的是,赵煦并不明白张正书的苦心。

当然了,张正书也不奢求他理解,要一个宋人明白这赚钱其实就是功德的道理,实在是有点难。毕竟宋人大多被儒家影响太深了,他们太痛恨商贾了,认为商贾“不事劳作,唯利是图”

的小人,对于赚钱的商贾,除了羡慕嫉妒恨之外,就是不屑了。他们哪里知道,商贾赚钱,那是天公地道的事,别看他们赚得多,可他们担的风险也大啊

这世间,就没有只占便宜不冒风险的事。

可惜宋人不太明白这个,只是觉得张正书做得不地道。就好像赵煦这样,他觉得张正书都够有钱了,还往钱眼里钻,这也太不仁义了。

“官家,你是不知道,这驰道里面啊,有大生意。”

张正书把话题稍稍扯开说道“这大名府到开封府,足足有四百里地。这做生意的,也是要讲究度的。这要是一天就能从大名府到开封府,谁不乐意啊再说了,我们可以用马车载人,从开封府到大名府,算好车价,这也是细水长流的买卖”

张正书说到最后,还主动退让了一步“既然是和官家做买卖的,官家又出钱修了这么一条驰道,那我自然不好把利润全占了。这般罢,以后驰道的收入,七成归官家你,剩下三成,算是驰道维护和继续建设基金怎么样至于我嘛,不赚钱也成的”

不得不说,赵煦并没有把这桩买卖放在心上,只是在意这驰道的实际功效。

“果真能一天就到”

赵煦有点不相信,这怎么可能呢

张正书却笑而不语,这事太简单了。怎么说呢,马儿拉车,其实跑得不算快,平均度有每小时三十公里左右,已经很了不起了。这个还是在不断换马的前提下才有的度,平均跑四十来分钟,就要换一匹马了。也就是说,一小时是六十里地,四百里地也不过是七个小时,也就是三个半时辰罢了。了不起把换马时间算上,四个时辰也就是八小时准能到了。

要是再挂上马灯啥的,夜晚也跑的话,一天一个来回都行

只不过,这修驰道确实太费钱了,而且一修,就是两条,一来一回的驰道。这样的科技水平和施工水平,张正书估摸着能五年修好这条驰道,已经非常了不起了。

“要不这样,官家,我先在李县弄一条有轨马车,你瞧瞧效果再下定论”

张正书从来都是以事实说话的人,这公共交通领域他也是早就想入手了。哦不,是已经入手了,看“飞蛟船”

运送旅客就知道了,张正书怎么可能放着钱不赚不仅运人,还顺带运货,算是大宋版本的快递了。张正书始终觉得,要想经济更加快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那是肯定少不了的。这也是张正书和宋朝格格不入的缘故,因为没有人觉得黄泥路有什么不妥。度慢一点,有什么不妥。说白了,就是生活节奏太慢,太慢了,慢得好像时间凝固了一样。网,网,,请牢记收藏,&1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