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十七,速喜。
用过早膳之后,朱由校便在司礼监掌印的陪同下,行至乾清宫深处的暖阁。
此时的案牍右侧,早已摆满了通政司刚刚呈递上来的奏本,其中内容
"紧要
"的,已然被专门挑出,特意摆放在显眼的位置,以供天子批阅。
望着眼前如小山般的奏本,缓缓落座的朱由校便是轻叹了口气,脸上也露出了一抹无奈之色。
随着时间的流逝,他愈发适应自已
"皇帝
"的身份,但也发觉自已眼下的生活距离所谓的
"醒掌天下权
",竟是有渐行渐远之势。
他曾听王安念叨,昔日太祖朱元璋在位时期,每日要处理的奏本多达千本之多,精力之充沛令人咋舌。
正因如此,成祖朱棣
"靖难
"过后,便是亲手废黜了太祖朱元璋不准
"内官
"干政的祖制,开始倚重内官,替其分担政务。
除此之外,成祖朱棣还不忘令朝中大臣入职文渊阁,参与机务,并初步建立了
"内阁
"的制度。
自此,大明便的政务流程便趋近于完善,来自全国各地的奏本首先由通政司呈递进宫,司礼监呈报天子过目之后,交由内阁草拟处理意见,最后,再由司礼监报予天子批准。
"陛下,这几本紧要些,余下不打紧的,交由司礼监处置就是了。
"兴许是猜到了朱由校心中所想,一旁的司礼监掌印太监王安便是小心翼翼的劝道。
"都拿过来吧。
"轻轻摇头,朱由校拒绝了
"王安
"的好意,如今大明正是
"百废俱兴
"的时候,他实在不敢有半点耽搁。
"遵旨。
"见天子执意如此,身着红袍的司礼监掌印便不再劝,但其老脸上却是涌现了些许欣慰。
自天子继位以来,除却事关辽东的奏本之外,天子会将其留中不发,余下奏本大多能够在当日处理。
其勤勉程度虽不敢说与布衣出身的太祖相比,但却比昔日的万历皇帝胜过无数倍。
为此,朝中关于天子
"怠政
"的声音已然越来越少,纵然是最为苛刻的御史言官们,也不再
"无中生事
"。
。。。
"大伴,什么时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