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如此文雅娴静,与素日大相径庭,朗华心下纳罕,望着她默了会儿“歌乐山。”
怎么不在渝中,却跑到山里来了
温琰撩开软滑的丝绸薄被,准备起身下地,大床出吱呀声响,双脚钻进软底织锦拖鞋,皮肤凉津津的,低头一看,原来穿着白底小花睡衣,料子是绸的,即便长衫长裤也不生热。
她慢慢走出卧室,手指贴着墙壁,一面张望,一面沿楼梯下去。
朗华没吭声,跟在后面把灯打开,然后叫佣人准备宵夜。
温琰抱住胳膊,一手揪睡衣,一手握肘部,茫然立在厅里,回过头,问“有这两天的报纸吗我想看看。”
朗华喉结微动,面无波澜地“嗯”
一声。
厨房做了醪糟汤圆和红糖糍粑,温琰坐在餐桌前,聚精会神地看报纸,手边宵夜一动未动。
“你不是肚子饿吗”
朗华提醒“凉了不好吃。”
她眼皮子也没抬,点点头,轻声敷衍“好,我晓得。”
朗华拧眉。
她忽然问“这是昨天的报纸吗”
“嗯。”
民国二十九年六月一日。原来现在已经是194o年的6月,她都已经二十岁了。之前跟随学校迁徙,好像到广西,决定回重庆,那是什么时候的事来着
温琰用力去想,脑子不太够用,生锈一般,钝得很。
“更早些的报纸还有吗”
朗华让佣人去拿。
他们刚搬来歌乐山十天左右,报纸也只有五月下旬的而已。
温琰要来纸和笔,勾勾画画,想到什么就记下来,努力串联记忆。
朗华见她如此专注,自行到旁边小客厅的沙里眯了会儿,外面一直下着雨,天蒙蒙亮时方才停歇。
佣人们早起干活儿,宵夜撤下,早饭摆起,餐厅灯彻夜通明,朗华走进来,看见温琰趴在桌前,头枕胳膊,指间夹着钢笔。
他坐到旁边,看见纸上凌乱写的字句。
民国二十八年,重伤医院,护士班,青蔓,南岸,爸爸,烟摊,五月初,日机轰炸
温琰抬起头,神态疲惫,转过脸来,一瞬间与朗华目光相对。
谁都没有说话。
老妈子摆放早餐,温琰把报纸收好,叠放在旁边的椅子上。
是的,她都想起来了。
想起一切父亲温凤台,青家两位老人,以及打锣巷的邻居们,都在去年的大轰炸中遇难。她自己也遭遇空袭负伤昏迷,之后一年神志不清,被朗华收留,悉心照顾。
父亲死了,青蔓的祖父母死了,他们甚至已经死去一年。
温琰感到心脏被挖出一块缺口,缺失的部分永远无法填补完整,但她已然接受这个现实。
餐桌上,两人沉默地吃着早饭,气氛安静到略显诡异。
三百多个日夜,犹如被另一个灵魂占据身体,代替她度过。
这体验怪极了。
她暗做深呼吸,忽然开口,平静地问“秋意现在在哪里”
朗华动作稍顿,随后冷淡回答“不知道。”
“青蔓应该在重庆,她还住南岸吗”
“不晓得。”
对方明显无意交流。
温琰抿了抿嘴,没有继续多问,吃过饭,礼貌地向他打声招呼,就像走在街上跟哪个路人张三李四打招呼一样,客气过后自顾回房,不管其他。请牢记收藏,&1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