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爱上中文>两晋南北朝时间 > 七(第1页)

七(第1页)

乌桓,三国志中叫乌丸,本来属于东胡的一支,也就是说在很早的时期源于东部,其推到最早的记载,应该是《后汉书》中所言的,匈奴冒顿灭其国,剩下的人退保乌桓山,就以此为号。乌桓,以及鲜卑、匈奴、突厥、契丹、蒙古等民族大都源于我国北方,最初也都是游牧民族,游牧民族逐水而迁,随着人口的增长,就形成了一个个部落,部落之间开始不相统属,如果某一个部落强大,兼并其它部落,就会给这个部落起个统一的称号,于是就有了鲜卑、匈奴、乌孙、回鹘,突厥、契丹、蒙古等称号,南匈奴被驱赶的时候,有一些匈奴人就留了下来,自号鲜卑,从这个方面来说,我个人认为他们之间的生活和饮食习惯应该差不许多,毕竟都是游牧民族嘛,但穿戴及饰以及信仰上应该是有区别,这也很好理解,因为处在不同时期。

在冷兵器时代,北方的游牧民族都是很强悍的,他们从小在马背上生活,崇尚勇悍,所以战斗力是在线的。重要的是,古代战斗没现在的机械化,行动起来比较慢,大批的辎重只能靠牛拉,马一般是用来打仗,也没牛力气大,它们极易受到偷袭,官渡之战,就是曹操烧了袁绍的粮草,才改变了战争的走向。所以军队的机动性就非常重要,西汉霍去病、唐李世勣之所以与匈奴、突厥的战役中取得胜利,很大的因素是他们舍弃了大批辎重,军行险着,强调了战争的机动性。

战争中情报的作用异常重要,在现代战争中也不例外,如果没有卫星等高科技手段,想要取胜是很难的,当你现了敌军意图时,就需要你快行军,堵住某个口子,也就是打成阻击战,如果敌军快通过那个口子,战役就陷入被动,这种情况在近代战争中比比皆是,所以机动性是很重要的,谁掌握情报和机动,谁就占有先天优势,当然了,这是在两者势力差不多的情况下,大国与小国不适用,因为大国人力、物力它耗得起,一场战斗败了,他可以很快有人员和物资补充过来,然后再打一场,小国就不行,败了就亡国了。而在冷兵器时代,马匹就是军队机动性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纵观整个古代史,政权基本都是游牧民族南下,很少有往南打的,虽然也有一两场战役取得胜利,大的趋势是由北向南,东晋、南宋都有过北伐,明朝仅是将元顺帝赶到了漠北,但很快到明英宗时,就生了北京保卫战,蒙古的铁骑(瓦剌)又回到了长城边上。

南边虽然军事上弱些,但南边也有自己的优势,那就是文化,我们灿烂的儒家文化,应该说在那个时代是比较先进的,北方民族向往中原文化,学习先进的官员管理经验,文字,冶炼技术,种植技术,天文地理等,比如拓跋魏,契丹等民族,最后也都溶于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了。

言辞正传,乌桓民族和其它草原民族一样,骑射、打猎,随水放牧,没有常住地址,食用奶酪牛羊肉,以兽皮羽毛为衣。贵少贱老,性格彪悍,愤怒时会杀掉父兄而不杀其母,应该处在母系社会,以母系作为民族传承的标志。部落中有勇健并且断案比较公正的人会被推举为大人,且没有世袭的制度。一个个邑落都有领头人,数百千落组成了部,大人差不多就是一个部落的领。大人有什么命令,都是刻木为凭证,虽然上面没有文字,但别人不敢违背,以大人的姓、名,号为部落的名称,乌桓、鲜卑比较有名的部落有慕容部、宇文部、段部、拓跋部、吐谷浑等都建立政权,都是部落的领姓氏。

大人以下,大家各自经营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相互之间也没收个税啥的,嫁娶是先将女子掠到家里,住个半年百日的,然后与妻子回去,顺便赶些牛羊作为聘礼,还要在妻子家做仆役一两年,然后妻子家就会将妻子送回去,男子在妻家住时的一些财物也一并送回,这就是最原始的嫁娶风俗了,虽然是抢亲,名字听起来不好听,但抢亦有道,也不是乱来,这种风俗应该是最原始的嫁娶风俗了吧。

一个比较不好的习俗就是取后母,嫂子,这里个人认为他们有可能是将这些女子作为一个财产的概念来起到象征性的作用,我个人觉得说娶,应该也是名义上的,并不见得有夫妻之实,因为男子死后女子还是要归还给原来的亡夫合葬的。一般的决策听妇人的,妇人掌管着吃喝拉撒,只有到了决斗时男人才自己决定。乌桓和其它草原民族一样,一般是剃头,这样比较轻便,因为游牧民族骑马牧马时,如果头长了,刮着碰着,很不方便。女子嫁了人开始养,扎髻等,然后用金银装饰。

乌桓的风俗是推崇战死,用棺敛尸,哭泣表达哀思,下葬时则歌舞相送。养一只肥犬用彩带拴着,加上死者所乘马及衣物等,都烧了,让犬护送他神灵归赤山。他们敬鬼神,祭祀天、地、日、月、星辰、山川及部落的领,祭祀用牛羊,完毕后全部烧掉。并且约法:违反大人的命令要杀掉,杀了人的,由部落自相处理,处理不了,可以找大人上告,大人会让杀人的人出马牛羊赎死,如果杀人的人自杀了,他的父兄就没罪,如果他跑掉了,被大人捕到了,邑落就不能接受他,必须把他流放到雍狂之地,沙漠之中,让他自生自灭。

咱们接着说,冒顿攻破乌桓,乌桓就臣服于匈奴,每年给他供奉牛马羊皮,如果到时没准备好贡物,匈奴就抢他们的妻子和财产,所以乌桓对匈奴是有切齿之恨的,苦于实力不济,故敢怒不敢言。等到汉武帝派霍去病击破匈奴,汉政权就将乌桓迁徙到上古郡(大体河北省张家口市)、渔阳郡(大体北京市)、右北平郡(大体内蒙古宁城县)、辽西郡、辽东郡(大体辽宁东西部)等这些地方,基本在河北北部,北京,内蒙东部,辽宁西部这些地方,为汉朝侦察匈奴的动向,并且设置护乌桓校尉一职,目的是让乌桓也不能与匈奴相勾结。

但到了汉昭帝时,乌桓开始强盛起来,他们挖开了匈奴单于的墓冢,也算是报了冒顿当时的仇。匈奴知道后很是气愤,就兵东击乌桓,破之。那时掌权的是大将军霍光,他就派了度辽将军范明友率两万人出辽东击匈奴,范明友到的时候匈奴已经走掉了,范明友不太地道,却趁着乌桓败了,攻击起乌桓起来,斩六千余级,仇就这样结下了,乌桓开始侵犯幽州(大约北京)等地。

等到王莽时,想要北击匈奴,使东域将军严尤率领乌桓、丁令兵屯守代郡(大体河北省蔚县),并让他们的妻子作为人质,但乌桓人不习惯代郡的气候,又怕待久了得不到休息,就想要走,王莽当然不肯,他们就自己反叛,然后人质就被杀掉了,于是乌桓与王莽结怨,匈奴一看就拉拢乌桓,本来两家有世仇的,都是为了利益。等到光武帝刘秀时,匈奴联合乌桓侵犯,代郡以东不胜其扰,因为他们这些地方离边塞很近,早上出,晚上就到了城边,百姓深受其害,以致城郭损坏,百姓流亡。于是汉朝统治者就派马援出塞击,乌桓自知打不过,就跑掉了,马援从后面追杀了百人,但汉军不能深入乌桓腹地,越往北就越危险,等马原回去时,乌桓反在后面追马援,马援日夜奔回,竟然损失了千匹马。

再后来,匈奴国乱,乌桓就趁机攻击它,匈奴就往北走了数千里,到了漠北地区,这部分被称为北匈奴,因与汉朝交流较少,文献记载也就不多,剩下的就被称为南匈奴。再后来,四夷朝贡,络绎而至,汉帝优抚,赐以珍宝。乌桓有留塞内的,封其渠帅为侯王君长有八十一人,给他们衣食,为汉朝侦察,对付匈奴、鲜卑。那时候司徒掾班彪,也就是班固和班的父亲,上书说,乌桓人天性狡诈,喜欢做盗贼,如果长时间纵容他们而不管理,必然侵略地方上的人,一般官员,恐怕不能管控他们,应该重新设置乌桓校尉,有利于集结军队,也省了国家的边患,班彪还是有先见之明的。

果然到了汉安帝时,渔阳(大约北京)的乌桓与右北平的胡人,侵犯了代郡和上古郡,雁门郡(大约山西省右玉县)的乌桓,名叫无何的率众王,率众王应该是汉所封的,与鲜卑大人丘伦等,以及南匈奴骨都侯,大约七千人侵略五原郡(大约内蒙古包头市),与五原太守战于五原高渠谷,汉兵大败,五原郡官吏等被杀。于是汉帝派车骑将军何熙,度辽将军梁慬出击,大败之。无何乞降,鲜卑跑到塞外去了,乌桓又亲附汉。

到汉顺帝时,乌桓又侵犯云中郡(大约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劫了道上的货物牛车千余辆,朝廷派度辽将军华晔率领二千余人追击,结果战不利,反而被乌桓夺了池城,于是朝廷又弓弩手两千人,度辽营千把人增援,乌桓才退却了。后来,乌桓大人阿坚、羌渠等与南匈奴左部反叛,中郎将张耽击破之。朔方郡(内蒙古南部和宁夏一带)乌桓也反叛了,中郎将张焕击平之。到了汉灵帝时,乌桓的主要部落有上谷郡的乌桓大人叫难楼的,有九千部落,辽西郡有叫丘力居的乌桓大人,有五千部落,辽东的叫苏仆延的乌桓大人,有千余部落,自称峭王,右北平郡乌延,八百部落,自称悍鲁王,汉灵帝中平四年,中山太守张纯叛乱,跑到了丘力居那里,自号弥天安定王,成了各个乌桓部落的联络员,不断侵犯青州、徐州、幽州、冀州等地,第二年,以刘虞为幽州牧,刘虞招人暗杀掉了张纯,北边才安定了下来,刘虞后来被公孙瓒所杀,也就是三国开始的部分。

汉献帝时,丘力居死了,他的儿子楼班年少,而从子蹋顿有武略,代立,管了三郡的乌桓,所有人众都听从他的号令。冀州牧袁绍与公孙瓒相攻,蹋顿帮助袁绍灭了公孙瓒,袁绍矫诏,赐蹋顿、难楼、苏仆延、乌延等为单于,给他们单于印绶。后来楼班逐渐长大,难楼、苏仆延以楼班为单于,蹋顿就退为王,但蹋顿依旧出谋划策。广阳人有个叫阎柔的人,小的时候在乌桓、鲜卑部落中,为他们所信任,他凭借鲜卑人众,杀掉了乌桓校尉而代替了他,那个时候正是天下大乱,袁绍安抚了阎柔,以维护北边的安宁。等到袁绍的小儿子袁尚败,就投奔了塌顿,而幽州、冀州的人投奔乌桓的,不下十万户,罗尚想要凭借这些人复图中原,但此时曹操已经平定了北方,势力大增,阎柔一看,就率领乌桓、鲜卑归附了曹操,曹操就依然拜阎柔为校尉。

建安二十年,曹操亲征乌桓,潜军诡道,离百余里,乌桓才觉,大破蹋顿于柳城,杀了蹋顿,袁尚与楼班、乌延等奔辽东,辽东公孙康将他们都杀了,头送给了曹操,剩下的,曹操就让乌桓随他征讨,于是三郡乌桓以名骑闻名天下。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