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问·五运行大论》中记载:“北方生寒,在地为水,其用为藏,其色为黑。”
古人认为,春青夏赤秋白冬黑,黑作为颜色的终点,也代表了一年的结束、封藏、收敛、了无生机。?然而,真真切切地生活在冬的此时,我发现,菜叶上的霜,地面的积雪,锅里喷出来的浓烟,遥远山脉笼罩的浓雾,人们哈出来的每一口气,都是白。
就像因为冷,暖变得直接。因为冬的俱寂,白变得清晰。
白,还作为一切颜色的起点。
黑白交替,既是结束,也是开始,用心却是无心用,无心正是用心时。
和舒服的人聊天,是对自身的一种滋养。
真正旺你的人,给你的感觉是“大”
,在他的引导下,你的视野会变大,格局变大,时间空间都会被放大,让你整个人有种轻松辽阔的感觉。
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你和什么样的人交朋友,就会有什么样的未来。小人只会教你坑蒙拐骗,牌友只会催你掷骰打牌,酒肉朋友会催你快点干杯。人生最大的运气,不是捡到钱,也不是中奖,而是有人愿意滋养你,指引你,鼓励你走向更高的平台。
所谓的贵人,并不是直接把钱给你的人,而是能开拓你的眼界,纠正你的格局,能给你带来正能量的人。一生不长,与对的人为伍,很重要。
人生最痛苦迷茫的不是因为穷,而是没有希望。
一个人最大的动力就是坚定目标,哪怕明天不确定,也要勇敢向前冲。反正不能退缩,只能努力去拼。
成年人社交有条潜规则:没有爽快答应就是拒绝。沉默或敷衍也是拒绝。别刨根问底,为难的是别人,难堪的是自己。高情商的人看破不说破,明知而不问。
我们最敬爱的周总理在弥留之际,对他爱了一辈子的人说——想有下辈子。
他的妻子邓颖超却哭着说:“愿下辈子,不再相见……”
1992年7月10日,一位拥有传奇经历和完美爱情的老人,她在弥留之际对身边的人说道:“他在的时候对我说:自己希望有来生,还遇到我。”
停顿许久后又说道:“但我这辈子觉得,遇到他就把我们俩的运气用光了;但愿下辈子,我俩不再相见,他也能拥有更完美的人生。”
这位老人,就是周恩来的妻子——邓颖超。
说完这些话,身体早已不堪重负的她,终于在1992年7月11日到了另一个世界。
我想,她是想找到周恩来,亲口把这些话讲给他听吧!
时间转瞬回到1913年,年仅十五岁的周恩来在南开上学期间,遇到了他革命生涯和生命里的终身伴侣,邓颖超。那时的邓颖超刚刚九岁,就以过人的天赋考上了天津女子师范学校。
缘分真的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可能在冥冥之中,确实有一根我们看不到的丝线,不论距离的帮我们联系着彼此吧。1919年,刚刚回国的周恩来参与到了“五四”
爱国运动中;也许这就是缘分,具有浓烈爱国情怀的邓颖超,也在带领同学参加了这场著名爱国运动。
就在这场轰轰烈烈的运动中,让两人的相识产生了一丝相互珍惜的情愫。
远在法国忙碌建立共产主义小组的周恩来,总是想起两年前的那个春天,在爱国运动中有着完美领导力和感召力的姑娘。他觉得邓颖超完全具备新时代女性的热血,认为只有邓颖超有和他一样的理想、信念,只有这样的人成为终身伴侣,双方才会幸福一生。
等待了两年之久的周恩来,终于给邓颖超写出了第一封信。
从埃菲尔铁塔的巴黎,到渤海之滨的天津,这场横跨整个欧亚大陆三年的甜蜜恋爱,通过鸿雁传书式的古老交流方式,正式开始了。两人书信来往了两年之久,周恩来希望同邓颖超将恋爱关系正式确定下来。
在这之前,邓颖超就委婉地向她奇女子一般的母亲征求了意见。
邓颖超和母亲杨振德的关系,处于亦师亦母的状态,所以不论大小事务,邓颖超都会请教母亲。
杨振德也对邓颖超终其一生的思想和对待革命、对待人生的态度,起到了无与伦比的作用。
杨振德虽然出生于封建社会,但她也是不输于自己女儿的一位极其刚烈的奇女子。
因家业落败,杨振德的父亲便带着她的母亲和她到广西谋生。她的父亲没有重男轻女的封建主义思想,从小便教她读书认字,学习医术。
杨振德的父亲更是敢于打破当时的陋俗,面对尚且年幼的女儿,作为父亲,他无论如何也做不出,让年纪还小的杨振德就嫁人的决定。在杨振德十四岁那年,她的父母相继去世;为了遵守父训,仔细钻研医术后,开始在家乡治病救人。
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平头百姓,杨振德都一视同仁。
高超的医术和端庄的为人,使她逐渐在当地变得小有名气。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年代,她能有自立的本领和勇气,与她敢于打破世俗观念的父亲,有着莫大的关系。
也是自己的性格导致,杨振德在二十五岁时才嫁给邓颖超的父亲。在当时,这个年龄可是级别很高的“大龄剩女”
了。三年后,邓颖超的出生,并没有给邓家带来欢喜。邓颖超的父亲认为,女子在这个社会毫无用处,下定决心后打算将刚出生的邓颖超送人。
得知了这个消息的杨振德,不顾刚生产的身体,一把夺过女儿,一手拿着剪刀对着自己的脖子,面目狰狞地说道:“你要是敢把女儿送人,我就先了解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