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爱上中文>五月与安然作者与背景介绍 > 第4章 刘贺的爱唤醒梅红衣的记忆(第3页)

第4章 刘贺的爱唤醒梅红衣的记忆(第3页)

除教室外,还配套建有乐室,附配编钟、古琴等乐器,并有舞蹈练功房。

山脚下还有校场,用于书院学生学习射箭技术和驾驭马车的技术。

此新式学堂还创新设计建有阅读室,里面有上千卷种儒家典籍藏书,也有部分道家书籍。书院师生可随时自助登记借阅。

另外,除老师的宿舍外,书院还为路远的学生安排有宿舍,可免费借住。

但借住者需要参加义务劳动,完成一定的劳动学时,如种菜,或参与新村建设,即用劳动偿付住宿费用,刘贺称之为“勤工俭学”

昌邑王还告诉老师,说山下的村庄取名“书院村”

。有村民1千户,其中孩童将是这第一座建成的新式学堂的主要生源。

以后这样的村庄还将建设8个,配套这样的新式学堂8个。

后来,昌邑王真的一年建一个,八年建八个。

当昌邑王征询严师的意见,拟在这里上学前三年是免费的,然后安排一次学业考试,若通过,则可以继续在这里学习二年,仅适当收取部分食宿费用,学费仍然免收。

可以留下来的人还有机会成为老师的助手,昌邑王给发工资。

严师连连称赞昌邑王“爱民如子,以民为邦本和重视教育”

的为君之道。

书院为严师专门安排了办公室和宿舍。至于住处,则是在昌邑王府内的一单幢楼阁。

一心扑在昌邑国教育事业上的严君平的贡献在于,创新性依儒家修身之道、儒家处世之道、儒家治学之道、儒家治国安邦之道四个维度设计新式学堂的教学体系和课程设置,

六经等儒家典籍、儒家人物、儒家礼仪、儒家养生、六艺为基本必修课程,并开设有少年问道、青年研学、成年补习、高管精进等为昌邑国培养各式人才的特色班。

严君平在昌邑国五年布道的过程中,极力主张在学术思想上要有自已的特色和主张,独创辩机制度,一种学术活动,辨“异”

,辨章学术。

即,不同学术观点的学派在或大或小的范围内进行探讨和论辩,学生可旁听,若有知见,也可举手发言,既推动了学术又推动了教学。

近距离地聆听大师们精妙的语言,体验思辨的乐趣,探求人性的秘密,对于老师、对于学生,都是一件高尚、快乐的事。

如此自由、开明的学术氛围,在中国文化史上并不多见。

君平书院的伟大之处,还在于令“教育”

回归纯真的目的。

从精神层面讲,书院期望通过教育恢复人性,激发人性更善、更美的一面。

从文化意义上,书院要求学生“诗书有良法”

,研习经史子集,通晓时务,注重道德操守,从而明理有为。

需要指出的是,书院既有遵守传统的文化坚守,又有与时俱进的明智变通。

刘贺需要实干兴邦的人才,而不是空谈误国。

“王者必因前王之礼,顺时施宜,有所损益,即民之心,稍稍制作,至太平而大备”

,昌邑王刘贺不要“书呆子”

如昌邑王府以“爱民、重农”

为诉求在君平书院设立“月令研究室”

着重研究较早记录时令的《尧典》《吕氏春秋十二纪》《礼记月令》《淮南子时则训》(又名《淮南鸿烈》)等文献,包括司马迁《史记》之《历书》《天官书》中的历代月食记录资料和异常天象的描述。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顺行时令,敬若昊天”

,以服务农事;

“因天时,制人事”

,为国家决策提供建议;

“因时用民,以时用财”

,“爱惜民力”

月令研究室的规格极高,为昌邑国农业司派出机构之对司长直接负责之顾问单位,其负责人可以直接参与昌邑国内阁涉农政策之讨论。

学而优则仕,月令研究室治学之人,若有独到见解或重要发现,一经录考,亦可由此路径入仕昌邑国王廷。

故后来,君平学院为天下儒道云集辩机者众,盛况空前,可谓“道林三百众,书院一千徒”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