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
周自言小心观察钟知县的反应,想看看钟知县是否认为读书是神圣的。
钟知县站起身,在台上踱步。
“可圣贤书,当真能让他们理解么……”
钟知县好像陷入了纠结,但没纠结多久,还是被父母官的责任心占据上风,“不过你说的在理。管他读书一道是否高贵,先让百姓们读上书,吃饱饭才是正理。”
他自己就是农家出身的,他这样的泥腿子都能做成一方知县。
凭什么他治下的那些‘泥腿子’不能读书?
没这个道理!
周自言心中赞叹,他果然没看错人。
这位农家出身的钟知县,真正能体会百姓不易,理解他的想法。
县丞搁下笔,对知县作揖,“大人良善!”
“都多少年了,你给本县少拍马屁。”
钟知县摆摆手,对县丞这个老搭档的性格心中有数。
县丞低头笑笑,继续记录二人的对话。
钟知县又翻看周自言的文章,越看越喜欢,可这样一篇文章,要如何做,才能真真的实现?
“周秀才,你说的倒是不错。”
钟知县坐回椅子上,好像瞬息之间就老了十几岁,“只是这落到地上,难啊。”
他只是一个小小的县令,而且都这把年纪了。
他想做,又不敢做。
或许……他已经失去年少时的那股冲劲了。
“大人,学生不是已经再做了么?”
周自言端起茶杯,隔着茶水雾气与钟知县对视,“一口确实吃不成一个胖子,所以大人不必担心,咱们可以一点一点尝试,哪怕只要一户人家明白读书的意义,就不算做白工。”
“学生底下那几个小学生,此前从未读过书,这才短短几个月,都已经能开始教他们家里的弟弟妹妹了。”
“弟弟妹妹学会了,便能继续去教他们的小伙伴。”
“如此一来,点点星火,亦可点燃整片天空。”
心之所向,会体现到实际行动中。
当初收学生的时候,他其实并没有考虑到这么长远。
可现在返回头去看,他的一言一行,阴差阳错之下,正好和他现在这个想法不谋而合。
这或许就是书上说的,心行合一。
钟知县品了品周自言的话,觉得十分有道理,“你说的也是,哪怕只有一户人家能读上书,将来便能改变一户人家的门庭。一户一户积累下来,早晚有一天,咱们马鸣沟能焕然一新。”
“若大人信得过学生,便从学生这里开始考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