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上大多数人家都订报纸,和每天看新闻联播一样,是当时的人们了解外面世界的唯一渠道。听说来了《甬城晚报》的记者,口耳相告,纷纷都凑到招待所的活动中心来,想看个新鲜。
或许是镇上少来外人,南音两个人穿的运动服在这个年代又比较新潮,大家都围着两个人使劲瞧,还低声议论着,看的雨林十分不自在,不过南音当记者时见惯了这样的场面,镇定自若的按之前想好的开始发问。
本以为多少会有些收获,结果却大大的出乎了意料。南音问当地的历史传说,人回答发扬优良传统,把握正确方向,坚持改革创新。又问附近有没有奇说怪谈,人跟你说解放思想,破除迷信,相信科学,命运要掌握在自己手中。
卷一·印记四:想肉02
“师父,我觉得是问不出东西了……”
雨林看着记了整整两页的口号标语,人都麻了,低声在南音耳边说道。
“各位大叔大婶,今天采访的内容已经差不多啦,谢谢大家配合,我们先整理一下稿子。”
南音对围观的镇民们说道,镇民们意犹未尽的样子,不过也到了该做晚饭的时候,便都陆续离开了。
“这事儿整的真有意思,这地方人思想觉悟够高啊,得给他们发个锦旗才行,不过听他们说的好像这一带真的是啥也没有啊。”
雨林将笔记本扔回背包里,抱怨道。
“喊喊口号倒也是时代特色,如果真的很平淡没什么奇闻怪谈也不是不可能,但是你觉得咱们能来的地方有可能完全没事吗?”
南音摇头道。
“那怎么办,唉师父,你说会不会是要等到夜里,这儿些人兴许会有些什么变化……”
雨林想到了小花变的稻草人。
“有这种可能,但是这里不比古代,你看那镇上的房子都是水泥砖房,咱们不太容易进到民居里去,除非他们夜里会到大街上游荡。”
南音回忆着之前在镇上看到的情况。
“对哦,说到夜里,咱们是不是得找个地方过夜,总不能出去睡大马路吧……”
雨林忽然想起身上的钱在这个年代用不了。
“哇,两位姐姐好呀,你们怎么在这儿。”
一个剃着平头,扎着红领巾的小学生走进活动中心,是早上遇到过的那个,他显然认出了南音二人。
“哟小盆友真巧呀,又是你。你放学了吗,怎么还不回家。”
雨林应道,觉得小屁孩问不出什么信息,赶紧打发走的好。
“这就是我家呀,喏,那是我妈。”
小学生指了指坐在柜台里正在打毛衣的中年女人道,“楼上招待所就是我家管的,两位姐姐是不是要住在这呀?”
“你家的呀,哇塞看不出来嘛招待所太子爷啊,可是我们没……”
雨林调侃他道,正想说没钱,就被南音打断了。
“我们原本就是打算住这的,小朋友你真懂事,叫什么名字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