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试放榜三天之后就是殿试,准备时间并不多,但是考试任务也不繁重,只有一道策问,比起会试和乡试的三场考试来轻松得很多,何况殿试并不淘汰人,贡士们的进士功名已在囊中,只是决定排名而已,对于大多数人而言,都是一件愉快的事。
殿试仍像会试、乡试那样有搜身的环节。
三月初一日,绍桢早早起身,戴上纪映之前给她缝制的东西,穿了礼部预先赐下的官服,带个小小的考篮,由张鼐、邓池等人护送至承天门外,与众贡士等候。
寒风中没等多久,文武百官陆陆续续入了朝,锦衣卫就来检查,之后是礼部的官员来带众位新科贡士进宫。
绍桢从小进宫伴读时不能走这时的路,是官员上下朝时才能走的。不过她往年随父亲进宫领宴时,倒是能走一回,也不陌生。
进了端门,过两侧六科直房,接着是左右掖门,再过去是听政的午门,从侧门进去,这就是真正进宫了。东宫的方位就在此时东边。朝右前方远远地望去,还能看见端本宫的歇山顶。
一路到了奉天殿,内外是各具公服的文武百官,如常朝一般侍立,引导的官员将贡士们按名次分成两群,在殿前丹墀面北站立。
官员之中倒是有低低的说话声,贡士们这边却是鸦雀无言的。
鸿胪寺官员高喊:“升殿!”
四方鞭炮齐鸣,百官行叩头之礼,贡士们是专门被教过礼仪的,等总管太监传皇帝的话平身,绍桢抬头,就能看见奉天殿高高的龙座之中穿十二旒衮冕服的皇帝,还有他身边侍立的人,穿着大红色的礼服,看不清面孔,身形却是很熟悉的,皇太子。
皇帝的声音传到殿外:“诸位贡士,今日后就是在朝之官,须用心撰文。”
大家都异口同声地应是。
紧接着,正中御道有人快步走来,是执事官,高举策题案进殿,内侍将策题付与礼部官员,置于案上。执事官再举着策题案由左阶而下,置于御道尽头。
张绍桢等新贡士们在鸿胪寺官员的带领下五拜三叩头,行礼毕,策题案被移至丹墀东侧。
鸿胪寺官奏告:“拜案礼毕!”
鞭炮再响,皇帝在内侍簇拥下退殿,太子往殿外看了一眼,慢一步才跟上。
文武百官依次退出。
接下来就是正式考试了。
禁内校卫将试桌在丹墀东西两侧面北排列,新贡士们列班跪拜,礼部官散卷,贡士叩头入座,开始答卷。
绍桢撕开密封的口子,取出策问纸,墨迹还是很新的,上写着:
皇帝制曰:事神之道,世人之心莫不同焉。自天子至于臣民,祭礼之名,分限之定,其来远矣。其主祭者,又非一人而已。然而,有笃于敬者甚多,有且信且疑者亦广,甚于不信而但应故事者无限。所以,昔人有云:能者养之以福,不能者败以取祸。朕未知其必然。尔诸文士,陈其所以,朕将亲览焉。
竟然是问祭祀之道。
以往的制策题却是多为治国,绍桢提前写了几篇腹稿,此时却是全不能用了。
她一边磨墨一边思考破题。
祭祀之事,除了《礼记》有《祭法》章节,就是孔圣人说的“敬鬼神而远之”
了。题目虽然有些偏,却不是言之无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