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还没来得及高兴,就在这时。
中郎将李肃,也就是劝说吕布投降的那个,急匆匆飞奔而来。
他禀报说道:“相国大人不好了,渤海太守袁绍起兵造反,传檄文于天下后,关东各州郡纷纷起兵。群雄响应,已经杀向洛阳来了,肃得到消息,特来通知主公。”
“呀呀呀!该死的袁绍!”
说着董卓大怒,就把身前的案桌给砍断了,董卓废帝之后,自领相国之职,入朝不趋,剑履上殿。
半响众人没有反映过来,或是不敢言语。
董卓砍翻积案后吼道:“该死的袁绍就不给老夫安生,这次一定领兵诛灭他,立即召集兵马,剿灭关东叛逆,诛灭其全族,看谁还反我!”
李儒皱眉不语,放走袁绍是有他的考虑的,在那情况下也确实没错,但现在他虽然觉得出兵关东,不如固守的好,但深知董卓脾性的他,不敢再多说什么。
听到外堂出事,尚书郑泰进来说道:“为政在于德,而不在于兵多。”
董卓恼怒道:“照你这么讲,军队就没有用吗?真是腐儒是也,不通时务。”
郑泰拱了拱手道:“我不是那个意思,而是认为崤山以东不值得出动大军讨伐。您在西州崛起,年轻时就出任将帅,熟悉军事。而袁绍是个公卿子弟,生长在京城;张邈是东平郡的忠厚长者,坐在堂上,眼睛都不会东张西望;孔中会高谈阔论,褒贬是非;这些人全无军事才能,临阵交锋,决不是您的对手。
何况他们的官职都是自己封的,未得朝廷任命,尊卑没有次序。如果倚仗兵多势强来对阵,这些人将各自保存实力,以观成败,不肯同心合力,共进共退。
而且崤山以东地区太平的时间已很长,百姓不熟悉作战,函谷关以西地区新近受过羌人的攻击,连妇女都能弯弓作战。
无下人的畏惧,没有像对并州、凉州的军队作为爪牙,作起战来,犹如驱赶老虎猛兽去捕捉狗羊,鼓起强风去扫除枯叶,谁能抵抗!
无事征兵会惊动天下,使得怕服兵役的人聚集作乱。放弃德政,而动用军队,是损害自己的威望,大人请三思啊。”
听着郑泰这半真半假的话,董卓这才高兴称是。
于是在众人商议下,决定固守虎牢、汜水关,并防止关东联军,从河内渡过黄河。
酸枣,联军军营。
袁熙在自己营帐里,思索局势的变化,他知道讨伐董卓这一战,因为联军内部的各种矛盾,最后是无疾而终的,现在己方也确实,没有一举诛灭董卓的力量。
其实西方有句话说的是,堡垒往往是被从内部攻破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萧墙之祸,历史上的西凉军团不正是如此吗?
自己本想让袁绍在这期间,多招揽一些英才的,不想曹操帐下已经有,乐进、李典,曹氏兄弟曹仁、曹洪,夏侯惇、夏侯渊。
其中,卫弘尽出家财资助曹操,现在他手下堪当大用的,将领和谋士还是太少了。
反观袁绍一方,在袁熙看来,袁绍的嫡系中淳于琼不仅是个大酒鬼,其统兵能力一般,若论将才只能说是三流。
经过深入了解,他知道文丑是个胡汉混血,所以有这么个别扭的名字。颜良是个小地主,也并不曾认真学过兵法韬略。比起张辽的统御能力差远了。
颜良、文丑这两人,与许褚等一流武将的武艺相差不远,带领兵马阵前冲锋,确实很是适合,但论统兵作战却不能独当一面。
所以真正能算将才的,现在只有张辽和自己,可惜张辽不怎么被袁绍看重。而自己也无太大统兵权力。
袁绍起兵,也想天下英杰来归附,所以征召了些名士,但袁绍用人亲疏,看的是出身门第,那些现在还不彰名的人才。他是看不上的,所以现在张辽也仅仅是个部曲督。
袁熙在他征召名士时,也举荐了一些后世的英才,但一来他不知那些人的详细情况,二来那些人名声还不大,而且流动性也很大,能召来几个就不得而知了。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关东联军是没有军事行动的,只是隔三岔五地议事和设酒宴。
袁熙觉得无趣,就跟许褚、张纮一起操练兵士,特别是许褚统领的那三百骑兵,选拔时候,他不仅要体能强健的,也尽量选没有家累的,他要练成嫡系精锐,像后世的尖刀特战队一样。
于是让许褚、张纮不仅操练他们长短兵器和骑射,自己还找来猎户。
传授些,像后世军队野外生存的训练,一些伪装刺杀。
护卫的训练也是少不了的。最后在老师张纮的建议下,他将三百亲卫取名为“虎卫”
。
袁熙大账。
袁熙目睹着十八路诸hou讨伐董卓,其实他内心也是激动万分,于是袁熙请来了老师张纮给自己解惑。
宾主落座后,袁熙问道,“先生,现在天下大乱,随波逐流不是你我的本意,今天我们就摊开来说:若图大计,我袁家该如何自处,先生你有什么好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