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爱上中文>穿越后的配角先生只想搞事业 > 第87章 力挽狂澜(第1页)

第87章 力挽狂澜(第1页)

所以未来究竟如何,真没办法预测啊,莲华哀怨叹气。

容非常的广泛,问题是每个方面都能写得这么透彻、都有新观点,而且能让人觉得十分认可。别人怎么样我不知道,我自己之前是挺担忧“熵增”

带来的热寂的,也很担心环境问题、药品过度依赖、人工智能、克隆等问题的,这本书里都指出了问题的实质、也给出了解决方法。这下,我这个“杞人忧天”

的人,终于可以睡个好觉了。感谢,感恩,希望书中所有的解决方法能够得以实现吧。

“天人合一”

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中国社会历史最基本的学术思想和哲学命题。从远古时期,古代人民就开始探索大自然的运行规则,崇拜上天,敬畏天地,祭祀祖先。天人合一的思想蕴涵着先贤的聪明才智和深刻的哲理,从天地自然观到国家治理观,再到格物致知观,天人合一之道成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成为社会展的轨迹和规则。今天我们就结合《宇宙编年史-真理之书》的学习,来探讨一下天人合一思想的展轨迹和内涵。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

思想大致经历了三个展阶段:先秦、西汉初年和宋明时期。

“天人合一”

的思想最早溯源于商代的占卜。《礼记·表记》中说:“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

殷人把有意志的神(“帝”

或“天帝”

)看成是天地万物的主宰,万事求卜,凡遇征战、田猎、疾病、行止等等,都要求卜于神,以测吉凶祸福。这种天人关系实际上是神人关系,殷人与神之间基本上采取了一种无所作为、盲目屈从于神的形式。

西周继承了商代的思想,天人关系仍是一种神人关系,但西周时期的天命观明显地赋予神(即周人的“天”

)以“敬德保民”

的道德属性:“天”

之好恶与人之好恶一致,“天命”

与“人事”

息息相通。人服从天命,是一种道德行为,天就会赏赐人,否则,天就会降罚于人。周公提出的“以德配天”

,更是“天人合一”

思想的明确表达。

春秋时期,出现了一种人为“神之主”

的观点。天人关系的重心已不是讲人与有意志的神之间的关系,“天”

已经开始从神的地位下降到了现实世界。这种转化在中国传统的本土文化中表现为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天人合一”

观。儒家所讲的“天”

一直保存了西周时期“天”

具有的道德属性;道家所讲的“天”

则是指自然,不具有道德含义。儒家的“天人合一”

大体上就是讲的人与义理之天、道德之天的合一;道家的“天人合一”

就是讲人与自然之天的合一。

儒家的“天人合一”

以孟子为倡导者,孟子的“天”

极少有神的含义,它有时指人力所无可奈何的命运,但主要是指道德之天,是人与义理之天的合一。“天人合一”

在孟子这里就是指人性、人心以天为本。”

仁义礼智四者,人皆有之,他把它们称为“四端”

,人心有四端,所以人性本善。人之善性既“天之所与我者”

,是天给的,又是“我固有之”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