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启帝铲除了有扈氏凯旋后,有意乘胜去荡平东夷的伯益仲甄兄弟。
启帝以仲康平叛有扈氏立下大功为由升任他为左将军,顶替弃官而走的涛雄。照这个趋势下去,大司马彭伯寿的官帽恐怕就戴不长了,所以他主动请战怕再让别人抢了功劳。
司士柏显反对:他认为朝廷讨伐有扈氏虽然平叛顺利,但钱粮物资消耗很多,青州东夷经皋陶几辈人苦心经营、城坚兵精物资充足,不是短时间就可取彻底胜利的。
朝廷主战与休战两派争论不休,夏启的五个儿子也意见分岐。
太康心态与彭伯寿差不多,老爹抢了伯益这个法定的帝位继承人的位置,改帝君的禅让制为世袭制,自己是他的大儿子,将来自然应该接他的班当帝君。
四弟先是跟随父亲巡视九州多有功绩,后又助父帝扫灭有扈氏立下大功,风头盖过了自己,自己只有带兵去灭了伯益种甄功绩才能压住他。
元康原本就好斗,四弟升任军队左将军他怎能服气?
伯康懦弱喜文不好武,反对连续动武打仗。
仲康已然在五兄弟中功绩突出,保持现状对自己最有利。他以攘外先安内为由、主张以后再去平定伯益。
武观虽然年少却好武争强。
启帝被朝臣和儿子们争论的头都大了,他回到后宫不由想起了神仙国师,要是他还在一定会给自己拿个准主意,上哪再找个神仙国师那样的人?
他想起了原来有扈氏的军师、投诚过来的熊昆。
熊昆是当世有名的谋士,启帝剿灭了有扈氏后曾向熊昆详细了解过他造反和失败的经过。
得知如果有扈氏完全都听信熊昆的,就不会迅失败,一旦两军对持起来,伯益从东边兜后腚攻击他谁胜谁败实难预料,看来熊昆是有真才实学可堪大用。
启帝将熊昆找来,向他请教,熊昆听夏启说了朝堂上众人的争执后沉吟半晌才开口说:“帝君,我本一降士,说的话你能相信吗?”
“熊先生,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熊先生大才我早已闻名,你能弃暗投明我十分高兴,又怎能疑你。”
“在下多谢启帝信任,那我就无所顾忌了,还请启帝能先恕我言词不当之罪。”
“熊先生尽管讲,如有失言我不会怪罪。”
“启帝承天命为帝君,有扈氏不尊天命公开造反逆天而行,您亲帅朝廷大军征讨平叛,名正言顺,所以一举把他铲除,而伯益却不同。”
“如何不同?”
“伯益原本是法定帝位继承人,您当上了帝君,他一时思想上转不过来弯逃回青州老窝躲避,不来朝拜您也是人之常情。
帝君若是在荡平有扈氏后又用兵去大肆讨伐青州伯益,天下许多人会认为您穷兵独武铲除异己,容不得不同政见的人,那样就会把许多不同政见的人驱赶到伯益阵营,反而让他强大削弱了自己。”
启帝信服:“先生金言真如提壶灌顶啊!我应该采取什么策略?”
“巩固政权,使启帝您的朝廷强大起来,让天下归心,时间长了伯益失去了复辟的希望自然臣服。”
熊昆说得头头是道,启帝便打消了接着去攻打青州灭伯益种甄的念头。
启帝要加强对朝廷的控制,先就是安排亲信补全朝廷的官员,他取代伯益当上帝君,朝廷原来的东夷族官员人人自危,跟伯益跑了的大臣有好几个。
他最信任的人自然就是自己的几个儿子,启帝便把五个儿子找到后宫商议封他们什么官。几个儿子听父帝要封他们官职都乐颠馅了,掰着手指头数着现在朝堂上都有什么官缺,哪个官位适合自己。
启帝:“朝廷最高官级的五司大臣中只有一个空缺,就是大理司,太康,你是长子,我就安排你吧。”
太康没有立刻答应,对大理司这个官级他是满意的,但是大理司官成天坐堂审案身子板得死死的他难以接受,可是,不接受只能去任六卿职,让给弟弟去当大理司官级就比自己高了。
启帝见太康踌躇便问:“太康,怎么,你对这个官职不满意?”
“父帝请恕儿臣直言,大理司官成天坐堂审案,以孩儿的性情难以承受。”
“这么说你是想把这五司中唯一的官缺让给你弟弟们了?你想任六卿中的什么官职?”
“不,父帝,儿臣自荐当五司中的司士更为合适,司士是管官员的,监查他们有无贪赃妄法、图谋不轨行为,儿臣当司士替你看住满朝官员,父帝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你说的也是,但是司士柏显为人正直,没有什么过错,也没有接近退休年龄,我怎么能把他拿掉让你当司士?”
“父帝,儿臣的意思不是把他拿掉,而是让他转任,柏显为人正直清廉,让他转任大理司正合适,谁也不会有什么非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