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后的辩论,老郭觉得要办就办好。兵事上,哪有走一步看两步的安排。届时万一跟海盗打起来,海师久疏战阵,兵力再不够,打输了算谁的罪责?
韦应宏也有话讲,为了稳住地方百姓安心耕地,朝廷必须出台政策。
既然不能单方面叫停海运,他准备以内阁的名义,督促山东、两湖继续加大粮仓储备,借朝廷来吸纳百姓手中的余粮。
两方人僵持不下,李贽倒觉得他们说的都有理。一众人吵到午后,还被李贽留下一同用膳。
借着中场休息的片刻,李贽领着林如海、李贤二人,独自在御花园中散步。
许是老温的折子起了作用,虽被韦、郭两位大人吵得头疼,李贽的心情还算不错。
眼下是私人时间,李贽也不把自己的态度藏着掖着。
他先转过头,看向左的李贤,问道:“太子觉得此事当如何?”
“儿臣觉得两位大人说的都有理。”
李贤没去看李贽皱紧的眉头,他当然知道这个答案,他爹肯定不满意。
又马上道,“不过要安抚百姓耕地,朝廷手中仍需要更多的钱。”
这话倒还有点见识,也算变相支持海师扩编之事。毕竟没有海运,就没有钱。现在的朝廷,已经回不去穷哈哈的苦日子。
李贽点点头,心中又开始叹气。自从太上皇走后,太子在自己面前就越拘谨起来。
哎,还不如之前父子俩,有说有笑来的有意思。
“林爱卿呢?你家那小子,就没跟你通通气?”
林如海已经习惯旁人在自己面前提起陈恒,忙乐呵道:“他如今刚刚当了爹,怕是没功夫注意我这个老头子。”
听你们翁婿瞎忽悠,你看我信不信吧。李贽不以为意,只掏出一封信递给林如海,道:“这封信是持行写的,你先看看再说。”
行过礼的林如海,忙取过持行的手书,在掌心细细观看。
正值春日复苏,头顶的艳阳照在万千绿丛间的一抹红。微风摇曳,更是醉人。
…………
…………
“圣躬安,臣……”
熟悉的书信排头过后,林如海注意到陈恒,在信中用胆大且冷峻的口吻,讲述了一个困扰中原王朝近千年的问题。
陛下觉得,为何历朝历代皆有边关之患。无论汉时的平匈奴,唐时的灭突厥。两宋的通关设集,前明的两法并举都难以根除?
两国之难,绝非仅在一游一耕之别上。亦非历代先贤说的: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如此简单。
在陈恒的讲述下,林如海的视角不自觉按照对方思路走。从中原王朝拿出茶叶、食盐等物做交易,而反观游牧王朝拿出来的骏马、羊毛等物。
这样一说,可能还看不出来问题所在。可林如海看到陈恒点出茶叶、食盐等物在本国的地位,又直言骏马、羊毛等物对游牧人的重要性,就马上能明白陈恒的意思。
“茶叶非我朝百姓之必需,食盐亦是多有盈余。骏马却是匈奴、突厥等国的根基。
若是不想拿骏马来换,草原诸部只能收拢民间财物,以作边贸购入。
长此以往,草原部民之富,实为中原百姓之富。中原百姓之富,绝非草原部民之富。
是故方有草原部族之难治,方有两地近千年的斗争。
然此事,无可避之,唯战也!”
这是一本经济账,反过头来看。其实哪怕历朝历代什么都不做,掌握最先进生产力的中原王朝,只会默默无声的,掠夺着对方的家底。
跟普遍的善恶观念无关,这就是两方进出口货物价值不同的关系。
久而久之,游牧百姓手中的黄金、白银皆流入中原,只换来茶叶、丝绸、食盐等物。
经济上的持续掠夺,注定了两地间,只会有短暂的和平期。除非其中一方彻底倒下,根本没有任何调和的可能。
这也是为何打完匈奴,会有突厥冒出,打完突厥会有辽金的原因。
此番言论,不说石破天惊,也是天下独一份的论述。林如海面对陈恒有理有据的指正,就算心中存疑,也觉得女婿说的实在在理。
只是常年读圣贤书烙下的思想钢印,还是叫林如海一时无法完全明白。可这不影响他继续往下看……
“陛下圣明,大汉之于匈奴,大唐之于突厥。亦如大雍之于海洋诸国。
我朝物产之热销,随着西洋诸国的白银入境。双方必将在百年内,爆一场海上大战。
此战不在陛下,就在太子,就在皇太孙身上。亦是千千万万个后世百姓,置身其中,无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