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住有一种水6两栖生物“诺母”
,这个外星生物曾造访地球,并传授高度文明给人类。
多贡族的传说中曾提到了一颗叫做“波托罗”
的星球,“波”
是一种细小的谷物,“托罗”
是星的意思,也就是说这是一颗细小如谷的星球。“波托罗”
是围绕天狼星运动的,它是黑暗的、质密的、肉眼看不见的,所以多贡族人又称它是天狼星的“黑暗的伙伴”
。然而,他们又说这颗星球是白色的,所以,“小、重、白”
是他们总结的天狼伴星的特征。事实证明,多贡人口头流传了4oo多年的传说是正确的。
毫无疑问,生活在非洲山洞里的多贡人显然没有高科技的天文观测仪器,那么,他们是怎样早于天文学家们现了这颗天狼伴星的呢在多贡族的神话传说与考古遗迹,如木雕品、针织品与墓书中都记载着“波托罗”
的运转轨迹是椭圆形而非圆形,而且母星位于其焦点上,符合现代天文学与几何学的原理,这实在无法想像。
多贡族人也知天文历法的运用,他们把祭坛、大石、洞穴、藏身处等装置,比拟成太阳、月亮、金星等,并随季节不同的位置制作历法,来从事祭祀及农作。他们认为月球是地球上一次末日时生命的避难所和殉难地,因此称之为“渴死般的血迹”
。而且他们知道土星的光环、木星有四颗卫星等,更知道在宇宙间,恒定不动的恒星以及绕其它星球运转的行星、绕行星运转的卫星等构成一幅巨大的宇宙行星图银河系。
另外,多贡族人还知道天狼星b大约5o年就会绕天狼星a母星公转一周。为何多贡族对这颗看不到的星,所绕行轨道的时间会这么清楚而且每绕两圈,也就是1oo年时,就会举行一次盛大的庆典呢在多贡族中,每1oo年所举办的、最神圣的“西布依仪式”
便是此庆典。
多贡族人还描述了天狼星b的特性,“波托罗星是颗白色的星球,是万物的起源,也是宇宙中最小、最重的星球,它由比铁要稍微明亮的金属所构成。由于非常重,即使是地球上所有生物联合起来也无法握住它,其重量相当于太阳系所有铁的数目注太阳的98。
天狼星b多贡族的波托罗星,最大特征是直径与地球差不多,而质量则近似太阳,所以其密度是水的13万倍,铁的1万6千倍,此种高密度的物质,在地球上是根本不存在的。当然,它的单位质量也是宇宙中最大的。
尽管天狼星b这颗白矮星是1925年美国天文学家所现的、5oo颗白矮星中的第一颗,然而多贡族的传说,却在很久很久以前就已指出这事实,其中缘由,非常值得推敲。根据多贡族的传说,其族人高度的天文常识乃是住在波托罗星上的鱼人所教导的。“鱼人住在鱼的国度里,也可称他们为水的支配者、导师、领导者等。他们住在净土,而我们住在秽土。他们从净土搭回转船而来。那一天叫做鱼之日。鱼人的船着6时,在干旱的地上会卷起旋风。船在干硬的地面徐徐滑行。最初是红色的,最后转为白色。”
所谓“回转船”
可能是指飞碟之类的太空船。而多贡族所谓的鱼人出现,“十月星”
便出现,鱼人离开,它也跟着消失”
,很可能指的是载运登6船飞碟的母船
从多贡族的传说中可知,“诺母神”
是从天狼星系来到地球的智慧生物,它们来到地球就是为了将一些天文学知识传授给人类。它们是乘坐飞行器来到地球的,飞行器盘旋下降,出巨大的响声并掀起大风,降落后在地面上划出了深深的印痕。至今,多贡人还保存着一张画,内容就是诺母乘坐着拖着火焰的巨大飞船,从天而降的场景。在多贡人的舞蹈中,也还保留着有关诺母的传说。
此外,多贡人说诺母还传授给他们许多天文学知识,如多贡人有四种历法,分别以太阳、月亮、天狼星和金星为依据;他们认为,宇宙的核心就是天狼伴星,它是神所创造的第一颗星;他们早就知道地球绕太阳运行,土星上有光环,木星有四个主要卫星。
如果多贡人的传说是真的,那么诺母很可能就是一种高智商的外星生物,它们拥有高于人类的智慧,对浩渺宇宙的了解显然也要多于人类。从它们的口中,多贡人很早就知道了天狼伴星的轨道周期为5o年实际正确数字为5oo4o9年,其本身绕自转轴自转这也是事实,他们甚至还在沙土上准确地画出了天狼伴星绕天狼星运行的椭圆形轨迹,与天文学的准确绘图极为相似。多贡人说,天狼星系中还有第三颗星,叫做“恩美雅”
,古老的多贡族传说使人们似乎已经默认了这颗星球的存在。
除了鱼人和高的天文知识外,多贡族还提出了末日预言。他们的祖先传下这样的祖训地球人必须与鱼人们和平相处,否则地球将会由科技比地球人先进许多的人主导。大概这就是多贡人和天狼星人接触后,对鱼人的绘画,上面辐射状的线条似乎是天线。我的冒险家名声增加了5o。
继续往左航行一天后又现村落,现马查族土著,性格勇猛。我的冒险家名声增加了5o。
在马查族村落左边现通布图港,我的冒险家名声增加了5o。我们于8月19日9点到达西非通布图港,我用经纬仪测了一下经纬度,北纬15度,西经3度。我在航海日志上写下了“1522年8月19日9点,到达通布图港。”
。
在港口附近的饭店用过早餐后,除了留下几个水手看船以外,我和亚当休斯、卓拉席尔瓦、亚历山大马丁以及部分水手进人通布图港市区游览,顺便打听费罗公爵的公子乔治的下落,但是仍然没有打听到费罗公爵的公子乔治的消息。这里是中立港。
通布图,通布图tobouctou又译为“廷巴克图”
、“丁布各都”
,位于沙漠中心一个叫做“尼日尔河之岸”
“bouir”
的地方,距尼日尔河7公里,坐落在尼日尔河河道和萨赫勒地区6地通道的交汇处,为1o87年另一资料11oo年图阿雷格人所建。亦称“廷巴克图”
。马里历史名城。在撒哈拉沙漠南缘,尼日尔河中游北岸。居民通布图要为桑海族、此外还有图阿雷格族和阿拉伯人。人口2万。通布图的的地理位置位于北非阿拉伯人、柏柏尔人文明和黑非洲黑人文明的交汇点,因此商业往来频繁,民族成分复杂,历史上是一个交通要道、文化中心,许多学者和圣徒在此定居,许多著名的书籍是从这里写出和流传的。廷巴克图的名字,始终跟尼日尔河联系在一起。这条非洲第三大河,如同一张拉满的弓,充满力度和紧张感,割破撒哈拉沙漠的南缘,最后在赤道附近流入大西洋。而廷巴克图,就像弓背上露出的那枚箭头,坚定地指向广阔的北方撒哈拉腹地。如此,就可以理解这座传奇城市的地理意义了。在非洲,尼日尔河恐怕要排到尼罗河和刚果河的后边,然则为什么对那后两条大河的探险却晚于尼日尔河几十年呢恐怕我们不得不说,这完全是廷巴克图的吸引力造成的。如果没有廷巴克图的神奇传说,也许整个西非地区的历史都要改写。1o87年图阿雷格人所建。中世纪是教学术和文化中心。由于其位于水6交通要道,黄金、象牙、奴隶和食盐在此集散,逐渐成为一个富庶的城市。时该城被加纳帝国统治,同时被所有周围邻居所觊觎。1324年,马里帝国占领了通布图。1468年桑海帝国又征服了通布图,并沿着尼日尔河扩大自己的领土,通布图很快就成为桑海帝国的中心城市。十四世纪中叶后为马里和桑海王国著名城市及商业中心。公元13世纪,随着以尼日尔河为经济中心的马里帝国的崛起,廷巴克图日渐重要。由于它与杰姆之间展的食盐、谷粮和黄金贸易,其商业影响远远过了它的军事作用。它不仅接纳了许多从撒哈拉沙漠边界城镇逃出来的外国商人,而且吸引了众多学者。所有这些人为廷巴克图的展及其包括贡达姆等邻近地区的确立作出了贡献。历史名城廷巴克图从公元14世纪中叶起,相继成为马里帝国和桑海帝国的重要都市,修建了防卫城墙和清真寺。此时的廷巴克图在曼丁哥帝国的统治下已成为重要的文化中心。城市结构的基本布局就在那个时候确定下来。在阿斯吉亚王朝1493年至1591年时期,是西非的文化和宗教中心,城市建设密集展。世界各地的学者纷纷到这里讲学布道,那些能工巧匠更是在这里大显身手,使这座城市声威远震,与开罗、巴格达和大马士革齐名,是当时著名的学术研究地之一。这里的建筑是建筑风格和阿拉伯建筑风格的完美统一,其中最著名的建筑当属穆萨清真寺了。这个出名的建筑群在1325年创建,经过了几次扩建才形成的规模。这座清真寺由2座宣礼塔和3座内院共同组成,2座宣礼塔中较高的那座是市内最高的建筑。市区的另一座著名建筑是创建于14世纪的斯科尔清真寺。在寺中耸立着一座装饰精巧的宣礼塔。16世纪,教学者都在寺中那方形的祈祷大厅里深造、论道。公元16世纪末期,摩洛哥人侵占,城市遭到破坏,开始衰落。廷巴克图历史上是贸易和文化中心,是古代西非和北非骆驼商队的必经之地,也是文化向非洲传播的中心。它享有“苏丹的珍珠”
、“神秘的通布图”
、“荒漠中的女王”
之美称,是马里历史上最悠久的一个古城。此外,它还以具有建筑风格的清真寺而闻名于世。通布图的清真寺以及圣地在其展的鼎盛时期教在非洲的传播过程中挥了巨大的作用。16世纪由班迪亚拉基拉修复的廷巴克图三大清真寺是阿士基亚王朝末期廷巴克图作为府达到黄金时代的见证。廷巴克图清真寺向世人解说了传统的建筑艺术。在马里这个国家境内找到一个不起眼的居民点通布图,又名廷巴克图。今天它只有几千居民,离西非大河尼日尔河北岸不远,出了城就是撒哈拉沙漠。但在历史上,廷巴克图却大大有名,它曾经是当地历史古国马里王国和桑海王国的主要城市,又是穿越撒哈拉的贸易重镇。至少在两百年前,西方人对这片土地几乎还一无所知的时候,它的大名就已如雷贯耳。于是,寻找廷巴克图,遂成为当时所有西方探险家深入西非的终极目标。正是对那里遍地黄金的幻想,鼓起了探险家们前赴后继虽九死而不悔的勇气。作为航海民族,西方人对陌生大6的探险,一般总习惯于沿着大河展开。弄清大河的流向,寻找它的源头,然后就可以建立贸易据点,最终控制整个地区。在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区,廷巴克图是最早皈依教的城市,教在这里展的鼎盛时期,城内的斯科尔高等学府,有研究古兰经以及法学、文学、历史和天文、地理等的学科。今天市内保存下来的最著名的古建筑是廷巴克图大清真寺,也称穆萨清真寺或康康清真寺,建于马里苏丹艾尔哈吉康康穆萨执政时期,由著名的建筑师阿布杜德吉于1325年到133o年设计督建,后来又几经重修扩建,成为一组庄严肃穆、宏伟壮观的建筑群。清真寺由三座内院和两座宣礼塔组成,其中一座宣礼塔为全市最高建筑。清真寺墙面呈深黄色,上面饰有各种图案和浮雕,并刻有许多经文。寺内东西向有8排立柱,南北向有25排立柱,立柱林立,殿堂宏伟,尖塔高耸,呈现出精湛的建筑艺术。市内的另一座名叫斯科尔的清真寺,建于公元14世纪末,也是一座著名的建筑。据说这座清真寺是一位虔诚的信徒而又乐善好施的贵妇人出资建造的。清真寺的宣礼塔建筑精美,祈祷大厅装饰豪华,厅外小径环绕,院内北侧的房舍是当年作为斯科尔高等学府的教学场所。
因廷巴克图地处水6要冲,是撒哈拉沙漠通道和尼日尔河的联结点,自古以来商业贸易活动十分活跃,迄今市区仍有数目众多的古老市场,充分显示出这座城市在商业方面的重要地位。可以说,廷巴克图之所以闻名于世,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它在西非商业上的特殊地位。虽然廷巴克图现在只有1万余人口另一资料今天它只有几千居民,极盛时期却曾达到45万人,城市除几条新修的马路外,建筑形式和布局基本上保持着15世纪的原貌。居民住宅为木石结构,多为两层,门上装有门环和门钉,并装饰有五颜六色的铜质图案。市区有肉类加工、食品加工等工业,虽然早在16世纪廷巴克图就已具城市规模,但现今的规划布局应追溯到19世纪。5公里长的城墙环绕在城市五个城区外。在这个商业性城市里,市场和公共聚集地占据了很大一部分空间。宽窄各异的、弯弯曲曲的砂石街巷从作为城市两个中心的两个清真寺向外延展。曼丁哥王朝统治时期的津加里贝尔清真寺的金字塔状平头光塔在市区以外也清晰可见,已成为城市一道景观。津加里贝尔清真寺整体厚重,但其拱廊使这一感觉有所缓解。另外两个清真寺也为城市景观增添了这一基本视觉效果,其中桑克尔清真寺已转变成为大学。城市景观还包括那些低矮建筑。通布图附近农副产品丰富,是阿拉伯树胶、柯拉果、畜产品集散地和食用盐的中转站,椰枣产量大,是游牧民和一部分城市居民的主要食粮。城市居民绝人多数信奉教,保持着习惯,每逢星期五主麻日,万人空巷,清真寺内外人山人海,人们虔城地做礼拜。廷巴克图被人们誉为“沙漠之都”
。不仅如此,而且廷巴克图在中世纪是教学术和文化中心。现为商队贸易要站和物资集散中心。这样,人们又称它为“撒哈拉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