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等回应,三小子接着又忍不住问道,“两位同乡,最后问一句,门口的那些人是您们的家丁么?您们是打算接李狗子走了吗?我家李剩和李狗子还签着契子呢。”
三小子小心翼翼的看着李样。
三小子他早就现这两位中,年轻的那位才是主导方,年长的那位听命于这个大个子。只不过这次,李样显得更加当仁不让。
“门口那些人差不多算我们的伙计,不用担心。带走堂侄?当然不是,我们要在这儿停留很久,甭忧心你家的契子。”
李样喝了口茶,笑笑,又转头对二程说,“你带着一半人和赵予仁他先去东榆树坪村那儿驻扎下来,便宜行事,但别搞坏了风评。顺便把大有叫进来。”
二程应了声‘是’,跟着那位二哥走了出去,带领着马车,走了。止一会儿,大有走了进来,他不开腔,对李样拱了拱手,站在李样身旁。
三小子听到回答松了口气,站在那儿等着李样吩咐。
“现在,带着我们去见你家的大宗吧。”
李样脸上依旧带着笑,“作为同乡,我们又都姓李,说不定几百年前我们还是一家,别怕。”
“当然,当然。您跟我来。”
三小子接了话茬,在前面带路。李样,大有和剩下的四个兄弟会成员牵着马跟在后头。
李家,虽然是个大户,却坐落于西榆树坪村的偏僻地段,离三小子家有点远,也或许是因为他家做牛羊生意的原因,不能离人群太近。
“您具体想谈什么生意?冬天牛羊也跟着掉膘,不太适合这个时候买卖。”
三小子边走边问。他对李样这次找他,有点摸不着头脑。
“我也不瞒着你了,主要是土地生意,牛羊么,顺带着也可以买上一条两条的。”
李样很是和气。
“土地?您可能不知道,我家大宗的地都是些山地,牧地,而且李家当事人把这些地看得紧紧的,轻易不卖这些祖产。”
三小子不解。
“你待会就知道了。”
李样说完这句不再说话。
走过一段偏僻的路,便来到了李家—一个四合院带着个畜棚。远远的就能闻到牲臭味、听到牲群的动静,走近,看到个女孩在往牲棚里倒草垛子,偶尔撒上几把大豆。
三小子上前,“李妹,去叫你家大人,这位先生要与你家大人谈生意,叫你家大人出来。”
他对女孩挥了挥手,似是在催促她。
那女孩抬头,看了看李样一行人,应了个好,就放下草料跑进大门。
“这家的院子规模怎么瞧着和你家差不多?”
李样问着三小子。
“先生您这就有所不知了,畜牧的贩商,这类庭院不用修得太好,因不常住,只冬天回来住住,其他时间不是在放牧养膘,就是在贩卖牛羊,像这样过冬的院子,我家大宗还有两处,其他季节住的小屋棚,那就更多了。”
三小子与有荣焉的说,作为李家的小宗旁支,他还是有点骄傲在的。
李样还没应三小子的话,李家的大门打开,一个穿着崭新皮袄,翻皮帽,一身齐整的高个年轻人走了出来。
“先生想谈什么生意?我们进门详谈。”
那年轻人一出门就看到了人群中一身西装马甲,气势和个子都很出众的李样。他表现得很有礼貌,向那位主事人抱拳。
李样还礼,他示意他人等着,带着大有,跟着高个年轻人的步子进去,“我想谈的是土地买卖。”
李样说。
高个年轻人的步子顿了一顿。
“别急着先拒绝了,让我们坐下来听听条件如何?”
李样笑着说。
高个年轻人又继续带着路,“这位先生,我李家一般不卖土地,我们平日里做的是牛羊买卖,土地买卖我做不了主,待会我去叫我爷爷过来。”
李样没有其余话语。
不久,到了大厅。
“好的,那我就在此等候了。”
李样拉开椅子坐下,大有抱着箱子站在他后面。
那年轻人向李样行了一礼,叫李妹给客人倒茶,就出门叫人去了。李样喝着茶,耐心的做起了等待。
没有让李样等太久,一位身形健壮的老先生走了进来,他的面上看不出年岁,只有胡须上的那点白,验证着他经历过的岁月。
李样站起身来迎接,“老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