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在为顾家避祸,同时也通过这个“投名状”
获取陶应的信任。
舍得,舍得。
有舍才有得。
看来顾家是深谙此道啊。这些千年不倒的世家,其家学渊源,以及敏锐的嗅觉,还真不是盖的。
三成是多少,陶应并不知道。
但这是一个很好的态度。
也是给其它世家士族做了一次表率。
顾家是江东世家之,顾家这样做了,其它世家肯定也会跟着做。而那些惜财如命,不愿跟着做的士族世家,则必然遭到陶应的打压和清洗,最后人财两空,荡然无存。
由此可见,这顾雍是多么的明智。
必须强调一点,是明智而不是忠心。
忠心不是被风吹来的,也不是靠主角“虎躯一震”
或“虎躯一挺”
得来的。
顾雍的心中仍然是为了家族利益,只不过他采用的手段更加高明,并且对陶应有利。
重要的是对陶应有利。
陶应走上前来,亲自扶起顾雍,很是感慨地说道:“元叹以国士待吾,吾必以国士待之,决不相负。”
接下来,顾雍又道:“解决人口问题,除了减少世家依附人口,增加自由民之外,还有鼓励生育、安置流民、减免赋税、开垦荒地、分配土地、兴修水利、改善就医条件等等。
这些方面,属下也都列了一些条呈,供将军参考,请将军斧正。”
说罢,便将一部竹简举过头顶,呈送给陶应。
看到没有!
这就是真正的精通内政的人才。
而且是实干型,有强策划能力、强执行力的人才。第一次议事,就做了这么多准备,而且每一样准备,都是老板陶应非常关心的问题。
这种人,就算是放在后世,除非是在某些乌七八糟、妖孽横行的“某制”
、“某关”
内,否则,也一般都能得到老板的赏识。
难怪在原本的历史上,孙权让顾雍做了长达19年的丞相。
陶应双手接过顾雍呈上来的竹简,打开一看,但见上面字迹清晰,分门别类,写得极有条理。其所列举的措施也极为大胆,一针见血,极为有效。
再次刷新了陶应对顾雍的认知。
以陶应观之,这人的内政才能,应该是不输诸葛亮和荀彧。历史上的汉末三国,吴国能够强过蜀国,与顾雍的内政能力有很大关系。
史书会比较偏向蜀国。
但是,当我们去仔细分析魏蜀吴三国的内政举措时,就会现:其实蜀国的内政,“杀鸡取卵”
的行为居多;而吴国和魏国则是“养鸡生蛋”
。
(注:可能有读者会说……我想吃鸡蛋,去市场里买就行了,干嘛要将一只老母鸡养在家里?我无法回答你们这个问题。只能提醒你们要洁身自爱,耗子尾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