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没有标准答案的提问,让学生们无限制言,深受学生喜爱,也让书院,掘了很多天才学生。
“秋夫子,这些孩子,真是聪慧无比。”
“这些难题,即便是学富五车的成人,也不一定能在几次课堂上,论述出来。”
“可他们真的做出了样式,只要再画出图纸,做出样机测试,一旦成功,那可就是无限造福王二城了。”
一位女子,一身素衣,头扎素巾,面若桃花,双眼清澈有神。
此人,正是在书院做工帮忙的李莹梅,今年十七岁。
书院开设之初,有三个班级。
只是时间一长,秋有道便有些力不从心,毕竟精力有限。
本着责任心,秋有道便在托成江与正虎在城中招人。
经几轮面试交谈,这位李莹梅不仅秀外慧中,饱读诗书,还写得一手好字。
从最近一段时间的观察来看,的确是真材实学,喜爱学生。
秋有道将小班交由李莹梅接管。
刚开始的时候,学生的一些父母并不放心。
原因无他,其一,女子未嫁不出门,恐其品行影响学生,其二,恐其文才不如秋夫子。
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两点不攻自破。
李莹梅得到了秋有道的认同,也深受学生喜欢。
秋有道点点头,笑道:“是啊!大当家曾经说过,每一位孩子都具有无与伦比的天赋。”
“只是世人眼界低下,被一些教条陈规所困,扼杀了想象力。”
“当初我不以为意,圣贤之为,岂是我等可议,但如今…”
李莹梅痴痴一笑,道:“但如今,实事摆在眼前,只怕还会有更多惊喜呢!”
秋有道有些不好意思,只得打断话题:“我将这些图样,拿去细画,明日送给天同工院。”
李莹梅白了秋有道一眼,暗道:真是个书呆子。
叮!锵!
叮!锵!
一阵阵有节奏的打击声,隐隐传来。
天同铁铺。
四个火炉中的煤火正旺。
几位身体力强的铁匠,将烧红的铁块,夹到铁毡上,随着铁匠小锤敲击,大锤跟随。
铁块在铁锤的锻打下,慢慢变化,不多时,放入炉火中加热,推动风机,炉火更旺。
铁块烧至通红,铁锤继续锻打,铁块也按照设计的模样,渐渐成型。
隆冬时节,但锻工坊温度却很高,王铁牛走到每处,都与正在挥汗如雨的铁匠师交流,细细对比,确认尺寸。
只见一位铁匠,拿着已经淬火好的物件,递给王铁牛,一番按压比对之后,点了点头。
那铁匠不解问道:“王头,这是何物,是何作用?我打铁二十年,还是第一次见此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