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竟古代沒有現代的各種添加劑,做出來的口味自然也不能像現代那般讓人滿口留香。
撇去澱粉腸不談,簡時安對於炸雞柳這種小吃可太不陌生了。
準確地說,他對於雞肉串不陌生。
母親靠著自製雞肉串起家,做了二十多年的雞肉串。從如何粗加工切塊切條,到如何細加工調配口味,他可太熟悉了。
雞柳這種只需要切條的雞肉製品比較簡單,也適合現在的他拿出來。
畢竟只需要平衡好調料的口味,再加上配好麵粉的比例,雞柳很容易出現在大眾的眼前。
原本白色的雞柳慢慢被油色浸染,從淺黃色緩慢過渡成金黃色,簡時安知道差不多該撈出來了。
炸雞柳最忌諱的是幾條雞柳粘在一起,這樣的連接處既不容易炸熟也不容易裝盤。
好在簡時安在雞柳下鍋的那幾秒就快用木夾子將它們分開,每一條雞柳都儘自己最大可能地舒展著自己的腰身。
要不是沒有玉米澱粉,他高低得讓這些古代人見識一下什麼叫膨化食品。
裹了玉米澱粉的雞柳條會在油鍋內膨脹,這是他當年擺攤賣雞柳的秘訣。
可現在,他只能用麵粉來將就著裹一下。為了讓雞柳更均勻地裹上麵粉,他還特地給它們滾了一下雞蛋液。
快將金黃誘人的雞柳撈出,簡時安也不吝嗇,直接裝入了大盤中。
「大傢伙兒也權當是幫簡某一個小忙。我這徒弟頑劣,把這些半成品拿出來糊弄我。我倒是好奇,能讓他們一致通過的口味到底是啥口味啊?」
第58章
吃雞柳應該配上番茄醬,酸酸甜甜的醬汁搭配著雞柳的肉香,是一場不錯的盛宴。
可簡時安手上沒有番茄,只有一些孜然粉。
為了照顧到一些客人不喜孜然的味道,簡時安特地將大盤中的雞柳一分為二,一半撒上孜然粉,一半則是什麼也不撒。
他笑眯眯地看著人流湧上來,爭先恐後地用竹籤戳起雞柳放進口中品嘗。
其實現代炸雞柳的口味是進過一系列的變化的。畢竟現代的調料技術高,能夠從雞肉的本質調製出各種各樣的口味。
光是他家中主要批發零售的裡脊肉就有五種口味。
原味是最為寡淡的,適合習慣了清淡口味的人群。
五香口味則是口感稍微豐富一些,適合學校食堂使用,他們會將這種裡脊肉做成裡脊肉蓋飯之類的飯類食物。
接下來就是稍微重口味的藤椒味、帶點麻辣的微辣味以及年輕人最喜歡的奧爾良口味。
簡時安並不是那麼古板的人,只懂得閉門造車。
他沒事的時候會經常出門逛逛,尤其是看見賣炸雞的,他總會湊上前觀望一番,有時還會掏錢買上一兩份嘗嘗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