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皇,现南门东门未发现闯贼步卒。。。。。。”
可他的话还没说完,崇祯就摆了摆手。
“大明百年基业会与朕手,这个责任当由朕来负,朕已下诏,明太子赶往南京,继承大统,我儿快去与汝兄会和,辅其登基!”
南京是南京门户,历史上大顺兵败后,满清鞑子第一时间攻取南京,去那里,不过是暂时的,加上南方实力错综复杂,很难把力量集中于一点。
崇祯的这个考虑,等同于臭棋,哪怕就是太子真到了南京也不行。
“父皇,南京地势易攻难守,皇兄若是去了那里,恐难以坚持时日,皇儿另有更好谋划,待我出城后绕路北上,进山海关与吴三桂会和,结合他手中关宁铁骑,尚有一战之力!”
穿越过来后,朱慈炯就一直在想这个问题。
实际上大顺军在凶猛,也不过流民草寇,其中善战者不多,明朝占据江南之地,绝对有实力扑灭叛乱,收复失地。
最重要的还是满鞑子八旗,若他们入关,历史必将重演。
所以经上所思,朱慈炯得出结论,在李自成之前联系吴三桂,只要控制住他手中关宁铁骑,既能挡住满鞑子入关,又能暂时割据一方。
尤其是肩上,北京北上山海关,快马不过2~3日路程,若去南京,期间还要经过顺军占领区,没有月余都很难说。
到时候朱慈崧都登基了。
因此北上看似危险重重,实际上最划算,既能抢得先机,也能扼守要隘,还能接管数万精锐,怎么算都稳赚。
一句话,崇祯迟疑了,给太子下诏的时顺军已经攻城,他来不及思考太多。现在一听朱慈炯的话,也觉得很有道理。
朱慈炯见崇祯犹豫,马上加码。
“父皇,山河危机,皇权大事不可轻置,为大明基业不毁,烦请父皇下诏,若太子皇兄未能继承大统,当有其他皇子顺位继承!”
朱慈炯刚说完,崇祯霍的站了起来,从腰间取下了那枚象征无上权柄的玉玺。
“我儿慈炯听命,着你迅速带玉玺北上,安顿好后寻太子安慰,若太子无音信,当继承大统,昭告天下!”
朱慈炯本来想要一封遗诏,没想到竟然拿到了传国玉玺,实属预料之外。
最后问了句崇祯是否留下,得到肯定答复后,朱慈炯快速带宋延恩等亲卫策马离开。
东西拿到了,现在最重要的就是赶紧离开北京。
刚才和崇祯说的,可不是瞎话,朱慈炯就是那么打算的。
他也知道朱慈烺根本没走出北京城,所以他计划一到山海关立刻登基,同时昭告天下。
只要消息传出去,南方各宗族世家就没有借口拥立新皇。
至于吴三桂会不会同意?
朱慈炯不会给他机会反对。
想到这,朱慈炯嘴角露出一丝微笑。
与此同时,宋延恩和他带领的一众亲卫居然纷纷跪在了地上。
“恭喜陛下贺喜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看着一众头脑灵活的手下,朱慈炯笑意更浓。
“很好!平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