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系的“老主任”
杨晦
*杨晦(1899—1983),辽宁辽阳人。著名文艺理论家,1950—1966年担任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
杨晦先生个子矮矮的,略瘦,一头花白浓发,一身好像从来不换的蓝色中山装,走在校园里,是再普通不过的老头。但在20世纪50年代,他可是北大的风云人物,一位曾有过很大影响的学者。1978年我到北大读研究生时,先生还健在,常听到这位“老主任”
的故事,比如他“五四”
游行时参与“火烧赵家楼”
,等等,可惜没有听过他讲课。近日(时间为2019年)北京大学中文系举行“杨晦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会”
,据说参加者不多,他直接教过的学生起码都八十岁以上了,而现在的学生对杨晦这个名字可能是陌生的。我也因故未能参加他的纪念会,只能写篇文字寄托我的思念。
1948年12月,北平和平解放前夕,北大校长兼中文系主任胡适离校往台湾。一个多月后,北平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北大,指定音韵学家魏建功先生临时担任中文系主任,维持“过渡时期”
的工作。魏建功做了一年多,苦不堪言,便由杨晦先生接任,那是1950年7月,可谓百废待兴的时期,教学很不正常。他当系主任后即遇上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的大调整,那是新政权的要求。中文系的任务确定为“培养学生充分掌握中国语文的能力和为人民服务的文艺思想,使成为文艺工作和一般文教工作的干部”
。为此北大中文系就精简了小一半的课程,诸如校勘、音韵、训诂等一类比较偏的课,都停了,增设了现代文学、中学国文教学法、新文学概论和时事学习等新课。这不是杨晦先生本人的想法,而是那个时代的要求。其实杨晦还是主张北大要培养比较专门学问的人才的。1953年,全社会都向苏联“老大哥”
学习,大学实行所谓“专门化”
,也就是加强专业分工,于是杨晦便顺势借这个“名堂”
,建立了中国文学和中国语言学两个“专门化”
,并成立了古典文学、现代文学、文艺理论、汉语、语言学和写作等教研室。别小看这个举措,如今北大中文系的专业体制仍在承续此格局,只是后来略有增补。1959年增加了古典文献专业,和文学、语言两个专业构成了北大中文系“三足鼎立”
的专业体系。这其中,杨晦无疑是起了大作用的。
杨晦先生被学界记住的,还有他致力于文艺理论学科的建设,这在20世纪50年代也是新事物。1954年,杨晦率先在北大主持开办“文艺理论研究班”
。当时邀请了苏联文艺理论专家、基辅大学副教授毕达科夫(苏联著名理论家季莫维耶夫的学生)来研究班上课,帮助建设文艺理论学科。虽然“学习苏联”
的课程带有浓厚的机械论和教条主义色彩,但总归激励了学生读书,古今中外的经典都读,成效显著。这个班开办三年,培养学员15人,更多的是来自全国的进修教师,他们一边旁听,一边把笔记寄回各自所在的大学,也都陆续开设相关课程。研究班和进修教师中很多后来成为文艺理论界的领军人物,包括胡经之、蒋孔阳、霍松林、王文生,等等。后来中文系又开始招收“副博士研究生”
,杨晦先生是全国最早带研究生的少数导师之一,其门下果然出了一批杰出人才,比如文学史家严家炎、美学家胡经之等。杨晦先生后期治学的重点转向中国古典文论,讲授“中国文艺思想史”
和《礼记·乐记》专题课,指导年轻老师开设“中国古代文论选”
。如今“中国古代文论”
跨越“古代文学”
和“文艺学”
,成为一门重要的二级学科,不该忘了杨晦先生的开拓之功。
在那个政治化的年代,杨晦先生主持系政,诸多掣肘。1952年8月,燕京和清华的中文系合并到北大。1954年,原中山大学语言学系主任王力也调入北大。北大中文系师资队伍空前强大,但人事矛盾也多了,系主任杨晦要做许多平衡,承受的压力是大的。而他始终在想办法维持北大自由开放的学术传统,使中文系有相对良好的学术氛围,使教学走向正轨。
在他的主持下,1962年6月,北大中文系再次调整充实了课程。除了加强古代汉语这一重头课,还逐步恢复了文字学、音韵学、汉语史一类课程,增设了古代诗词、古代散文等全系通选杨晦(右)与学生们
课。要求学生多读书,一些基本的书比如《诗经》《楚辞》《论语》《孟子》《左传》《战国策》等,是要通读或者背诵的。还组织学生到各地做方言调查与民歌采集。当时刚刚从“困难时期”